2024年6月14日下午,“心理文化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视角探讨” 学术沙龙在行政研发大楼1510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心理文化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关系、法律、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参加,从跨学科角度对心理文化学理论及其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院长王秋彬教授主持本次沙龙。
王秋彬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此次沙龙的相关背景并强调指出,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区域国别学热”的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相关理论欠缺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将我院学术团队开展的心理文化学研究创新特色与学院既有的区域国别研究传统特色相结合,实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是本次学术沙龙探讨的主题,也是本次沙龙的重要意义所在。
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心理文化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特聘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尚会鹏简要介绍了心理文化学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并从心理文化学的源流、概念和背景;“区域国别研究”相关概念的思考;心理文化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联系三个方面,探讨了从“无文字社会”、相对简单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到“大规模文明社会”的心理文化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路以及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引入心理文化学视角的思考;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国别学”的概念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他提出,心理文化学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国家行为体,将国家行为体视为组织体和文明体的结合,这一视角增加了国家行为体的复杂性,能够给一些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维度的思考。目前“区域国别研究热”给国际关系学以及以地区、国别为依托进行研究的学者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挑战,但学术研究不必囿于变化的学科框架,而宜发挥专长,做稳、做深、做实。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黄卉做了题为“心理文化学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成为区域国别法研究的方法论”的发言。她提出,北大国际法学院目前面临全面铺开中国涉外法治和区域国别法学科建设的大环境,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探索必要且重要,以实现既为国家政策服务又符合研究者研究理路的研究范式。心理文化学以及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各位学者正在从事的区域国别研究或可提供重要的支撑,心理文化学在解释力和建构力方面应有更多的发掘和应用。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王冠玺做了题为“以心理文化学为研究范式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在区域与国别法律案例上的研究效能展示”的发言。王冠玺通过具体案例重点分析了心理文化学作为一个研究方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的应用。他提出,心理文化学通过“文明体”侧面的分析,可以呈现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地方性特色,并揭示一个国家运作模式的内在原理;能够深入到不同价值体系探讨不同角色、不同行为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从而揭示其中的逻辑和原因,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大框架,能够为高水平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游国龙教授做了“心理文化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视角:从人类学到21世纪中国的应用”的发言。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学科的研究范式及其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心理文化学如何站在非西方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他提出,心理文化学是非西方社会发展出来的,是解决不同文化问题的工具和范式。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级学科,需要考虑非西方社会如何看待以及用什么工具研究其他社会的问题,心理文化学或可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学院副教授蔡晶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心理文化学在印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以“阶序原则”为例分析了心理文化学的适用性及其解释力如何体现的问题。她提出,印度具有多元、复杂、古老文明体国家等特点,理解印度需要深入到文明的核心层面,且不能忽略影响个体或国家行为的各种条件。心理文化学注重非西方文明经验的提升,其主张“差异论”的视角、“相对性”的原则和比较的方法也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或许有更大的空间可继续检视和丰富这一理论。
在讨论环节,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谈了心得体会并提出问题。尚会鹏回应了将心理文化学引入文明国家研究的解释力问题,强调心理文化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工具,但也有其界限,心理文化学不是试图把区域国别研究囊括进来,而是尝试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找到一个位置。
王秋彬对此次学术沙龙做了总结。他强调,应积极探索适用于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视角,可将心理文化学等理论与学院已有的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以及金砖国家研究相结合,凝练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充分体现学院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