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协作会在厦举办

作者: 时间:2023-10-29 点击数:

10月28日,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协作会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陈延奎大楼开幕,华侨大学副校长兼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外交学院副校长高飞出席会议并致辞。

林宏宇在致辞中谈到,当下的世界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两种倾向交织并存,给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及其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厘清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之间的边界,以及未来人才培养上如何依托学科建设的内涵都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飞从当前应对国际体系秩序重塑的机遇和挑战出发,认为如何合作共同培育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让其发展得更好,行稳致远,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学界共同的责任。

开幕式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主编谭秀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发表主旨演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针对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建设问题,提出国际事务专业学位要突出实践性、操作性,最后才是学理性。要与国际关系、区域国别学区分开来,根据学校的特色优势设计课程,为解决国际公共问题提供思路、提供方法和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提出,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和人才培养,要以政治学、国际关系、经济学基本的知识体系、概念为基础,系统学习区域国别有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甚至资料学的相关知识。理论的扎实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区域国别学人才致力于研究的深入开展。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主编谭秀英认为期刊担当的责任在于引领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引导学科规范。她提出,从党的十八大迄今的十一年,也是国内国际安全研究和国家安全研究兴起和发展的阶段。作为研究者,首先要提高理论自觉,具备问题意识,综合利用创新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有机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以“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探讨新的国家间关系时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核心议程的转变。他认为,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将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作为区域国别学的核心议题,符合今天国际关系发展人才的重大需求。

本次会议分为三个议题进行。

第一议题围绕“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主题,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张景全主持,共有4位专家参与主题研讨。

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席来旺认为,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在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上,作为基础性的区域国别学的繁荣,理应有助于推动外交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要继续呼应时代呼唤,做好自己,发挥更加专业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功能。此外,还要开展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汤蓓针对外国语高校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提出,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要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要契合国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和各自学校的定位要求相适应。要在学校整体的发展大框架之下,来明确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面貌,通过课程把学生的学科能力综合地培养起来。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高艳杰表示,区域国别对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不具备某个学科的专业训练,不具备理论、方法和相关技能的应用,就无法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基于这样的考量,厦大对区域国别学的设计中针对学生培养的环节,将考虑授予四个门类或学科的学位。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秋彬结合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学科建设的方向任务展开论述。他表示,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理化建构,已成为当前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为了推进这一工作,学界需要着力加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推进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体系与国际学术界的互联互通,并且实现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协同发展。我们应该利用政策机遇期,努力推进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中国式现代化、学理化与国际化。

第二议题以“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学位(MIA)建设”为主题,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主持,共有6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提出,国际事务专硕的设置要立足于国际事务这个领域,核心课程围绕着国际政治、外交、经济学这几个主流的学科来建设,但是还要加上支援课程,像心理学、世界史、语言学。政法大学国际事务专硕将从从国际关系、国际法这个角度取得一个突破口,着力打造学科特色。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弓联兵表示,在传统的学科发展的同时,如何与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的发展建设衔接和支撑,这是当下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遇到的困惑。而国际事务专硕目前全国都是初创探索的阶段,这为海洋大学政治学科提供了突破的可能性和机遇。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薛晓芃认为,无论是国际事务的专硕,还是区域国别研究,现在的国际问题的复杂性已经上升到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领域所不能涵盖的程度,学科交叉、议题的渗透、研究领域的共通和学者跨界现象越来越普遍。每个学校都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利民围绕学校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学位建设探索的实际情况,探讨对国际关系、国际事务专业硕士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的课程设置里要不要加法学课程的思考。他认为,如何打破法学和政治学的学科壁垒,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副主任赵思洋介绍了暨南大学建设国际事务专业硕士的初步构想,暨大国关院也将以国际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开设课程群,包括国际商务管理、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设置国际传播理论的课程,将国际关系和文化跟新闻传播,包括更广阔的语言学联系在一起,建立以政治传统关系理论为基础,跟学校学院特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群。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文正指出,研究方向的设置是做专硕论证中非常重要的方向,要结合学校的师资、科研实力和办学特色和国家地方的需求集中考虑。国际事务专硕人才培养的导向,需要在实务性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面多做努力。并且在招生对象上实现国内和国外并重。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会议议题,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展望》常务副主编孙震海主持,共有6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以“俄乌冲突下国际与地区秩序变化及中国的战略选择”为主题,提出持续了600多天的俄乌战争,对于国际秩序和地区安全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加沙冲突。这场战争,导致了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影响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张景全表示,国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就是通过合作,实现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综合安全,这是我们中国智慧的一个体现。我们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海洋话语,也就是从竞争真正地走向竞争与合作。


北京外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效民围绕全球南方与中国的机遇展开论述,他认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当今国际秩序和国际问题的议程设置,南方国家不再是80年代那个时候讲的处于边缘地带的依附国家,而是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马方方研究新地缘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外交方略与应对。她说,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外交整体布局取得很大成就,主要关注中国周边,尤其是与东盟最近几年的经贸合作非常突出,也奠定了中国全球网络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外交领域中国话语权的提升,要解决两大问题。经济外交的理念和经济外交战略传播体系需要跟国际接轨,让别人知道你不是自说自话。

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银斌探讨组织公共外交能力,他表示,对任何组织而言,战略与能力是两个重大问题,人们通常重视战略而忽视能力。公共外交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其能力建设更为重要。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组织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组织公共外交能力问题。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阈下论述地方外事,他提出地方外事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的能力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地方外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国际关系外交人才的培养,要落实到地方去看实实在在的国际交往和国际交互的作用。小切口大综合值得重视。

本次会议围绕各自单位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探讨习近平外交思想对本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指导意义,为新时代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发展畅谈新思路、开辟新愿景。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曾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分别以线下、线上形式主办了第三届、第四届院长协作会,促进了各高校国关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地 址:中国 福建 厦门 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086-592-6162101 E-mail:cir@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9 华侨大学 闽ICP备05005476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