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Supervisor of Doctorate Candidates
Supervisor of Master's Candidates
Academic Titles:副院长
Gender:Male
Date of Birth:1983-03-18
Education Level:博士研究生
Degree:Doctoral Degree in Engineering
Date of Employment:2012-06-08
E-Mail:
Status:在岗
Other Post: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Discipline: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e Last Update Time: ..
李海锋,男,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专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福建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会副会长。1983年03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主要从事钢结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钢结构稳定与抗震理论、新型钢桥墩抗震性能、新材料及新型结构方面有研究专长,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收录。目前担任《Thin-Walle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1项、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重大复杂工程研究项目10余项,主要包括:合肥新桥机场大型箱形钢柱壁板稳定性研究、上海中心弹塑性时程分析-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分析、北京摩天轮钢结构抗震设计与弹塑性稳定分析、江阴市民水上中心空间相贯节点足尺模型实验、夹河特大桥(自锚式钢结构悬索桥)主缆锚固区静载试验与数值分析、装配式预应力张弦梁基坑钢支撑结构关键技术研究等。
获2014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入选2020年全国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9年首批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8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7年泉州市高层次人才、2015年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获2016年华侨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一等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混凝土结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荣获2021年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019年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华侨大学2016-2018学年师德模范、华侨大学2014-2016学年教学先进个人、2015年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欧美大地科技园丁”、“2008年同济大学百优博士”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经历
2020.10-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2021.01-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破格)
2020.01-2020.12,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预聘)
2018.12-2019.12,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
2016.11-2020.10,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
2016.01-2019.12,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5.04-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2012.06-2015.12,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2008.09-2011.10,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罗永峰教授
2005.09-2008.04,河海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曹平周教授、韦芳芳副教授
2001.09-2005.06,山东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二、社会兼职
(1)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分会常务委员;
(2)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专家;
(3)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教学委员会委员;
(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专业委员;
(5)福建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6)福建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8)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9)福建省综合性评标专家;
(10)《Thin-Walle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Nuclea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建筑材料学报》、《建筑钢结构进展》、《建筑结构》、《工业建筑》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三、研究方向
(1)钢结构稳定与抗震理论;
(2)新型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
(3)桥梁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4)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5)新材料及新型结构力学性能。
四、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可恢复功能的装配式门式钢桥墩抗震机理与设计理论(51778248),2018.01~2021.12,60万,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内嵌耗能壳板箱形钢桥墩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51408240),2015.01~2017.12,25万,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装配式门式钢桥墩超低周疲劳破坏机理研究(2018J01075),2018.04~2021.04,4万,主持;
(4)厦门市建设局科技计划项目:GFRP管-再生橡胶混凝土-钢管组合墩柱抗震性能及关键技术(XJK2022-1-19),2022.12~2024.12,5万,主持;
(5)横向项目:可恢复功能的新型钢墩柱结构体系研发,2023.03,主持;
(6)横向项目:装配式超大跨径钢结构支撑体系研发,2023.02,主持;
(7)横向项目:特大桥梁薄壁空心高墩及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22.05,主持;
(8)横向项目:装配式建筑节点检测及结构力学性能研究,2022.03,主持;
(9)横向项目:厦门新会展中心II标段项目装配式预应力张弦梁基坑钢支撑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2021.11,主持;
(10)横向项目:新型钢结构基坑内支撑体系技术研发,2021.06,主持;
(11)横向项目:汕头大学风洞实验室锚固区缩尺模型及试验反力墩试验服务项目,2019.03,主持;
(12)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项目(ZQN-PY312),2015.10~2019.09,40万,主持;
(13)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可恢复功能的新型大尺寸箱形钢墩柱抗震性能研究(2015Z142),2015.06~2017.12,8万,主持;
(14)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大跨空间结构中箱形钢柱抗震性能研究(JA13015),2013.08~2016.07,1万,主持;
(15)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反复荷载作用下箱形钢柱抗震性能研究(12BS209),2012.12~2014.09,4万,主持;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钢管混凝土桁梁疲劳性能与损伤失效机理研究(51408244),2015.01~2017.12,排名第2;
(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内爆炸作用下大跨空间钢结构失效机理与防爆方法研究(51278208),2013.01~2016.12,排名第3;
(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夯土劣化机理及其对福建土楼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51478197),2015.01~2018.12,排名第3;
(19)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土楼夯土结构稳定性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2013Y0067),2013.03~2016.02,排名第5。
五、获奖与荣誉情况
(1)2021年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2)2020年全国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
(3)2019年首批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
(4)2019年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5)2023年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6)2022年厦门市高层次人才;
(7)2017年泉州市高层次人才;
(8)2018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9)2020年第十四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0)2018年第十三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1)2015年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
(12)2022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六;
(13)2014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八;
(14)华侨大学2016-2018学年师德模范;
(15)华侨大学2014-2016学年教学先进个人;
(16)2018年华侨大学高等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五;
(17)2017年华侨大学高等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18)2016年华侨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一等奖;
(19)2016年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一等奖;
(20)2015年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二等奖;
(21)2014年第三届全国混凝土结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2)2015年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欧美大地科技园丁”荣誉称号;
(23)2010年同济大学精工-沈祖炎奖学金;
(24)2008年同济大学百优博士。
六、教学及科创
1、讲授课程
(1)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2)钢结构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3)房屋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4)钢结构稳定理论,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5)砼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6)砼与砌体结构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7)砖混结构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8)毕业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环节
2、指导学生科创获奖情况
(1)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3)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4)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
(5)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6)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三等奖1项;
(7)2021年全国钢结构行业数字建筑及BIM应用大赛奖,优秀奖2项;
(8)2022年厦门市第一届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
七、学术论文
[1]Jianhuang Yan, Jingjie Yang, Jinhuo Zheng, Kaiping Jiang, Anlong Jiang, Xizhan Ning, Xue Han, Haifeng Li, Experimental study on GFRP-steel double-skin rubber concrete composite piers under mixed loading, Structures, 64: 106493, 2024 (SCI二区)
[2] Jianhuang Yan, Junchao Wu, Yang Xiang, Anlong Jiang, Hualin Cao, Xue Han, Haifeng Li,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GFRP-steel double-skin confined rubber concrete composite column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16: 108597, 2024 (SCI二区)
[3] Jingjie Yang, Kai Luo, Weiyong Wang, Yu Shi, Haifeng Li, Research on the flexural buckling behavior of the cold-formed steel back-to-back built-up columns with Σ-sec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302: 117404, 2024 (SCI一区)
[4] Jingjie Yang, Kai Luo, Weiyong Wang, Yu Shi, Haifeng Li, Axial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built-up box-shape columns with longitudinal stiffen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12: 108274, 2024 (SCI二区)
[5] Haifeng Li, Yinglei Li, Zhe Xiong, Zhi Shu, Yiping Hong, Saijian Chen, Yue Su,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elliptical rubber concrete filled double-skin GFRP short tub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401: 132796, 2023 (SCI一区)
[6] Haifeng Li, Kaiping Jiang, Yisu Chen, Xue Han,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tubular bridge columns equipped with low-yield-point steel plates in the root replaceable pie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2(2): 527-548, 2023 (SCI二区)
[7] Wei Sun, Wangzhou Xu, Jiabao Zhao, Wentao Li, Haifeng Li, Flexural model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elements in usage of anchored FRP systems, Composite Structures, 312: 116883, 2023 (SCI一区)
[8] Kaidong Wu, Zhe Xing, Haifeng Li, Nonlinear stability and design of prestressed stayed columns in fire considering non-unifor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79: 107807, 2023 (SCI二区)
[9] Kaiping Jiang, Jingjie Yang, Xue Han, Ziqin Jiang, Haifeng Li, Seismic performance of GFRP-rubberized concrete-steel hybrid solid columns, Structures, 58: 105430, 2023 (SCI二区)
[10] Yisu Chen, Di Wu, Haifeng Li, Wei Gao, Quantifying the Fatigue Life of Wind Turbines in Cyclone-Prone Region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110: 455-474, 2022 (SCI二区)
[11] Wenwei Luo, Haifeng Li, Bao′an Cao,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ccentrically-compressed steel pier under multi-directional earthquake load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 771-789, 2021 (SCI三区)
[12] Haifeng Li, Kunde Lv, Runsheng Cui, Seismic behaviour of eccentrically compressed steel-box bridge-pier columns with embedded energy-dissipating shell plate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8: 3401-3432, 2020 (SCI二区)
[13] Haifeng Li, Xuehang Zhao, Wei Sun, Zhe Xiong,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of Newly Designed Replaceable Tubular Steel Piers,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7476293, 2020 (SCI)
[14] Haifeng Li, Wenwei Luo, Jun Luo,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Box Bridge Piers with Earthquake-Resilient Function,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8877785, 2020 (SCI)
[15] Haifeng Li, Jun Luo, Feng Han, Jiexin Luo, Tests of New Box Steel Replaceable Pier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19: 896-913, 2019 (SCI)
[16] Haifeng Li, Jun Luo, Feng Han, Jiexin Luo,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New Steel Box Bridge Piers with Embedded Energy Dissipation Sh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19: 952-969, 2019 (SCI)
[17] Haifeng Li, Xuanneng Gao, Yang Liu, Yongfeng Luo, Seismic Performance of New-type Box Steel Bridge Piers with Embedded Energy-Dissipating Shell Plates under Tri-directional Seismic Coupling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17(1): 105-125, 2017 (SCI)
[18] Haifeng Li, Yongfeng Luo,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Cyclic Behavior of Eccentrically-compressed Steel Box Columns, Thin-Walled Structures, 96: 269-285, 2015 (SCI二区)
[19] Xuehang Zhao, Haifeng Li, Tong Chen, Baoan Cao, Xia Li,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um Alloys under Low-Cycle Fatigue Loading, Materials, 12(13): 2064, 2019 (SCI三区)
[20] 江凯萍,李海锋,赵雪航,郑双杰, 内置耗能钢板的门式箱型钢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工程力学, 39(10): 200-214, 2022 (EI).
[21] 李海锋,洪依萍,骆杰鑫,陈赛剑,舒智, 内嵌耗能壳板高强钢圆钢管桥墩抗震性能, 中国矿业大学, 51(4): 769-778, 2022 (EI).
[22] 李海锋,舒 智,谢彩霞,洪依萍,陈赛剑, 设置耗能壳板的高强钢圆管桥墩轴压试验研究, 工程力学, 38(7): 108-119, 2021 (EI).
[23] 陈赛剑,李海锋,吕馄德,洪依萍,舒智, 内嵌耗能钢板的箱形钢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2(11): 4032-4045, 2021 (EI).
[24] 罗文伟,李海锋,曹宝安, 开孔 Q460高强钢在大应变循环拉伸下的力学性能, 建筑材料学报, 24(6): 1291-1299, 2021 (EI).
[25] 李海锋,曹宝安,罗文伟, 开孔Q460高强钢板在低周疲劳加载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工程科学与技术, 53(4): 73-83, 2021 (EI).
[26] 谢彩霞,李海锋,南子森,李霞, 低屈服点钢LYP100单调与循环拉伸试验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23(3): 713-720, 2020 (EI).
[27] 谢彩霞,李海锋,吕琨德,李霞, 单调及循环拉伸下开孔Q235钢材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 50(2): 107-112, 2020.
[28] 吕琨德,李海锋,谢彩霞,骆杰鑫, 可恢复功能的箱形钢墩柱受力性能研究, 工业建筑, 50(1): 162-169, 2020.
[29] 骆杰鑫,李海锋,罗俊,南子森,孙伟, 可恢复功能的门式钢桥墩根部耗能墩柱受力机理研究, 振动与冲击, 38(14): 223-233, 2019 (EI)
[30] 梅真,郭子雄,侯炜,李海锋,王海峰, 随机地震动下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53(5): 989-999, 2018 (EI)
[31] 南子森,李海锋, 罗俊, 孙伟. 考虑焊接影响的低屈服点钢LY100超低周疲劳破坏机理研究[J]. 建筑钢结构进展, 第20卷, 第4期, 12-17页, 2018.
[32] 罗俊,李海锋, 韩枫, 李升才. 设置耗能壁板的新型箱形钢墩柱轴压性能数值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8卷, 第6期, 792-798页, 2017.
[33] 常海林,张旭钦,钱格军,李海锋. 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第26卷, 第5期, 108-114页, 2017.
[34] 李海锋, 韩雪. 土木工程专业“大跨空间结构”毕业设计探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第5期,66-69页, 2014.
[35] 李海锋, 郭小农, 罗永峰, 高轩能, 索支撑柔性摩天轮结构抗倒塌性能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第45卷, 第2期, 406-413页, 2015 (EI)
[36] 李海锋, 罗永峰, 李德章, 丁大益, 反复荷载作用下箱形压弯钢柱受力性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6卷, 第2期, 676-683页, 2015 (EI)
[37] 李海锋, 罗永峰, 陈林聪, 梅真, 轴力变化对箱形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第49卷, 第3期, 425-431页, 2014 (EI)
[38] 李海锋, 罗永峰, 李德章, 丁大益, 箱形钢柱受力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建筑结构学报, 第34卷, 第1期, 93-100页, 2013 (EI)
[39] 李海锋, 罗永峰, 李德章, 丁大益, 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偏心常轴压箱形钢柱抗震性能的数值分析, 工程力学, 第30卷, 第6期, 98-106页, 2013 (EI)
[40] 李海锋, 罗永峰, 李德章, 丁大益, 合肥新桥机场航站楼大型箱形钢柱的拟静力试验, 工程力学, 第30卷, 第8期, 163-171页, 2013 (EI)
[41] 李海锋, 罗永峰, 李德章, 丁大益, 大跨度空间结构箱形钢柱的恢复力模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第45卷, 第3期, 40-49页, 2013 (EI)
[42] 李海锋, 罗永峰, 横隔板对薄壁钢箱梁纵向正应力的影响, 建筑结构学报, 第31卷, 39-44页, 2010 (EI)
[43] Haifeng Li, Yongfeng Luo, Application of stiffness matrix of a beam element considering section distortion effect,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第26卷, 第3期, 431-435页, 2010 (EI)
[44] 罗永峰, 李海锋, 李德章, 丁大益, 反复水平荷载下常偏压箱形钢柱抗震性能试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第3期, 344-352页, 2012 (EI)
[45] 罗永峰, 王磊, 李海锋, 陈文辉, 罕遇地震下上海中心超高层的性能化抗震设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第4期, 467-473页, 2011 (EI)
[46] 陈林聪, 李海锋, 梅真, 朱位秋, 宽带噪声激励下含分数阶导数的van der Pol-buffing振子的可靠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第49卷, 第1期, 1-7页, 2014 (EI)
[47] Chen LC, LI Haifeng, Li ZS, Zhu WQ, Asymptotic stability with probability one of MDOF nonlinear oscillators with fractional derivative damping,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第56卷, 第11期, 2200-2207页, 2013 (SCI)
[48] 李海锋, 郭小农, 罗永峰等. 摩天轮结构的缺陷敏感性分析[J]. 结构工程师, 第26卷, 第2期, 24-30页, 2010.
[49] 李海锋, 郭小农, 马永兴等. 江阴市民水上活动中心施工过程分析[J]. 施工技术, 第39卷, 220-222页, 2010.
[50] 李德章, 李海锋. 合肥新桥机场大型箱形钢柱壁板稳定性研究[J]. 结构工程师, 第27卷, 第1期, 47-54页, 2011.
[51] 李海锋, 韦芳芳, 曹平周. 初弯曲和残余应力对箱型钢柱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34卷, 第3期, 30-33页, 2008.
八、已授权发明专利情况
[1] 李海锋,韩雪,孙伟,南子森,罗俊,组装式钢桥墩墩柱及组装式门式钢桥墩,2024.03.29授权,中国,ZL201711204172.0
[2] 孙伟,李卉,李海锋,一种钢管混凝土桥墩,2024.02.23授权,中国,ZL201810553264.8
[3] 李海锋,孙伟,李卉,新型内嵌软钢的具有恢复功能的钢管混凝土桥墩,2023.07.28授权,中国,ZL201810171879.4
[4] 李海锋,崔润生,韩枫,一种装配式钢骨木构件,2019.03.19授权,中国,ZL201610812390.1
[5] 李海锋,曾宪敢,徐根连,赖有泉等,一种根部设置防屈曲耗能结构的方法及箱形钢桥墩,2017.03.08授权,中国,ZL201510464646.X
[6] 李海锋,王海,韩枫,彭兴黔,一种新型箱形钢桥墩,2017.02.01授权,中国,ZL201510357180.3
[7] 李海锋,刘阳,韩枫,一种根部设置防屈曲耗能结构的方法及圆钢管桥墩,2017.01.18授权,中国,ZL201510465144.9
[8] 李海锋,董毓利,张大山,三向拟静力试验的作动器连接装置,2017.01.04授权,中国,ZL201410008491.4
[9] 李海锋,韩枫,董毓利,一种新型圆钢管桥墩,2016.10.05授权,中国,ZL201510357229.5
[10] 李海锋,高轩能,梅真,内嵌耗能壳板的箱形钢桥墩,2016.01.20授权,中国,ZL201410008515.6
[11] 李海锋,彭兴黔,王卫华,内嵌T型耗能钢板的圆钢管桥墩,2015.11.04授权,中国,ZL201410008262.2
[12] 李海锋,陈林聪,刘振宇,一种根部设置加劲耗能壳体的圆钢管桥墩,2015.08.05授权,中国,ZL201410008282.X
[13] 李海锋,周克民,陈林聪,一种根部设置加劲耗能壁板的箱形钢桥墩,2015.08.05授权,中国,ZL201410008270.7
九、研究生培养
截止2023年03月,共招生31名研究生(含1名博士生、3名在职研究生),已毕业15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如下:
(1)韩枫(2014级硕士,已毕业):发表1篇学术论文。
(2)崔润生(2015级硕士,已毕业):获批1项国家发明专利。
(3)罗俊(2016级硕士,已毕业):获2017-2018年度研究生校一等学业奖学金;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被SCI收录;获批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孙伟(2016级硕士,已毕业):获批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5)南子森(2016级硕士,已毕业):发表3篇CSCD核心学术论文。
(6)骆杰鑫(2017级硕士,已毕业):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研究生三好学生、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奖;发表1篇EI学术论文。
(7)吕琨德(2017级硕士,已毕业):发表1篇CSCD核心论文。
(8)谢彩霞(2017级硕士,已毕业):获2018-2019年度“三好学生”、2019年度硕士奖学金一等奖;发表1篇EI学术论文、1篇CSCD核心论文;获批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9)赵雪航(2018级硕士,已毕业):获2020年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2019年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发表1篇3区SCI学术论文、1篇4区SCI学术论文。
(10)罗文伟(2018级硕士,已毕业) :获2020年校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019年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发表1篇3区SCI学术论文、1篇EI学术论文。
(11)曹宝安(2018级硕士,已毕业):获2018年承志英才新生一等奖学金;发表1篇EI学术论文。
(12)陈童(2018级硕士):
(13)陈赛剑(2019级硕士):获2020年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2019年校研究生新生三等奖学金;发表1篇EI学术论文。
(14)洪依萍(2019级硕士):发表1篇EI学术论文。
(15)舒智(2019级硕士):获2020年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发表1篇EI学术论文。
(16)江凯萍(2020级硕士):发表1篇3区SCI学术论文、1篇EI学术论文。
(17)曹华麟(2020级硕士):已录用2篇核心期刊论文。
(18)杨钦聪(2020级硕士):
(19)林雨浓(2020级硕士):已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
(20)许旺舟、常敏、高航、陈榕(2021级硕士):
(21)颜建煌(2022级博士):已录用1篇EI学术论文。
(22)罗凯、谢梓阳、叶涛、严丰佐(2022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