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以榕副教授

    对于中国人而言,许多“变”与“不变”都在进行之中。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传统,传统在传承中历久弥新,传承中有坚守,传承中有创新。围绕着春节回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回家”,或者“不回家”。

    春节,是一个很中国的节日,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年画,燃爆竹,办年货,作为春节的保留节目依然在中国大地上演,即便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也有相应的形式与之匹配。世界上有很多节日,但是,无论如何,任何一个节日都不如春节更能牵引中国人的心。春节,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活智慧、社会智慧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中国人的情感因春节而丰富。中国人的心,因春节而律动,中国人家国情怀归属感的心理诉求因春节而得以满足。春节,永远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与归宿。人们对于人生、家庭、事业、社会等等的憧憬与期待浓缩在一个祈福、团圆的节日里,辞旧岁、迎新春,祈祷着事业人生兴旺发达、家庭社会安定祥和。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工作半径与生活半径不断扩大,远离家乡的人们在春节期间,都有一个梦想,回家。春节回家,成为中国人的新传统,由此产生了人类交通史上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春运,不为谋求新工作,不为谋求猎奇旅游,加入春运大潮的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那就是“家”。中国春运俨然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年都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足见“家”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与分量。

    “回家”的人,归心似箭,备年货、网上订票、挤车赶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憧憬着未来与希望。

    “不回家”的人,在他乡,或坚守岗位,大爱无疆,只能梦里回“家”;或建立新家,把父母接来城里团圆,成为新“城里人”;或者因其他各种原因春节无法回家,各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的春节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不回家”的人更想家。家,是人生温暖的港湾,萧伯纳说过: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家,都是孕育人生、成就理想的堡垒。阿瑟·米勒说过:你要尽其所能把你的家庭造成一个生活中心,在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会被抚育培养起来;在这里面,你的忠诚、热望、同情,以及整个你生命中高贵的东西,会被发扬光大起来。“不回家”的人,也更恋家。有调查显示,不回家过年的理由除了工作岗位离不开等客观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社会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观念冲突,或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家庭观念的现代化,他们“不回家”是为了更好地回家。学生为学业和成长放弃春节回家,或者准备考研,找工作;白领放弃回家,或因为情感归属尚未达成,避免父母亲友关注的目光;或者在他乡尚未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期待着来年荷包鼓起来的时候再荣归故里。

    当然,春节不回家,并不意味着与家的疏远,现代通信设施与互联网给在外的游子更多与“家”的联系与纽带,他们可以通过视频即时通话与亲人倾诉衷肠。在他乡,就着乡愁,也可以把春节过出浓浓的“家”的味道。春节不回家,心,更贴紧故乡的“家”。

   

   

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