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左登基
认清新形势完善新机制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院长郑向敏:
2015年,国家旅游局为“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推出了诸多旅游安全举措。全国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旅游安全管控能力,增强旅游安全的保障基础。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在夯实旅游安全日常管理、提升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增强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创新优化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初见成效。
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旅游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与安全要求还不是很协调,旅游安全管理仍不能适应综合协调要求,现行的旅游安全管理机构行政级别低、力量薄弱,旅游安全管理的职能分散,不利于常态化、规范化与高效化管理。
为此,2016年的旅游安全治理,应在全面推进旅游安全依法治理上下工夫。努力完善以旅游法为核心的旅游法律规范体系,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抓紧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探索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项目管理制度、旅游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加快旅游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变革,按照旅游法及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旅游安全治理的阶段性重点和要点,夯实旅游安全保障基础,明确政府部门作为旅游安全监管主体的职责,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促进旅游安全监管、服务协调并进。加快完善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旅游安全治理体系。创新推动智慧旅游安全监管平台的建立,借助物联网、位置感知等先进技术,实现旅游安全监管全面、透彻、及时地感、传、知,使旅游安全风险更加可知、可控。
同时,要加快构筑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安全合作机制,如建立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安全应急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国际性、区域性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处置平台;建立以驻外领事机构为桥梁纽带,外交、旅游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为主体,通力合作的国际出境旅游安全协调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合作,加快建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中国公民境外旅游安全国际救援系统等。
目前,我国亟须构建游客高度聚集空间的风险防控机制。一是严格按照旅游法要求,科学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游客流量调控方案,完善内部管控措施,避免游客流量超过最大承载量的事件发生。二是合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历时性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科学准确地预测游客数量,制定旅游客流的疏导措施和控制方案,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三是通过智能安全监控平台,动态跟踪旅游景区(点)重要区域、主要节点的游客数量,掌握景区(点)游客量最新动态,向主要客源市场发布假日期间景区承载能力和设施利用状况的信息,以便游客据此实时调整行程。四是做好客流出现大规模集聚的紧急应对工作,在景区关键节点、关键时点和关键位置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对可能出现的事件及时进行处理,做好游客应急疏导工作。
原文链接: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6-01/11/content_120742.htm?div=-1
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http://www.cnta.com/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11_7569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