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中国智库要想尽快实现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必须要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限,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需要将研究成果提高到国际水平,借助国际化的传播手段积极对外输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塑造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近年来中国智库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库,其中美国居首位共有1830家,中国以429家紧随其后。然而,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却远远滞后,还未能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中国智库的公信力,也没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权。美国《外交政策》曾登出一份报告列出了全球7大区域13个地区政策话语中心的名单,北京和上海都未列入其中。根据《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国只有一家智库入围全球智库排名前30强,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之欠缺可见一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智库体制僵化、人才匮乏、多语言研究能力不强和国际宣传、交流不到位等都是造成其国际话语权较弱的重要原因。

  智库国际化面临的瓶颈

  智库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很难一蹴而就,如何对症下药来解决智库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则是当务之急。中国智库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智库发展面临研究成果公信力的不足。目前,国内智库在发展过程中很难脱离政府的影响,公共政策领域的智库大多跟政府联系紧密,再加上这些智库多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其经费全部或者部分来自政府,这使其客观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公信力在国际社会传播时往往大打折扣。

  二是智库研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国内智库以官方智库为主,这部分智库的研究成员较为稳定,大多具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历,研究能力总体较强;但智库繁荣也离不开民间智库的贡献,目前国内部分新兴的民间智库,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研究人员流动性较大,学历层次略低,因此研究成果与官方智库相比尚有一些差距。

  三是部分国内智库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内大多数智库的研究领域主要还集中在国内面临的实际问题,很少参与国际性、全球性事务的研究,缺乏全球化视野以及多语言研究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容易陷入管中窥豹的困境。

  四是国内智库对对外宣传渠道的建设不够重视。在全球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不但要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还要有强大的宣传渠道和宣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提高影响力。在公众政治参与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智库可以通过舆论宣传使研究成果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形成影响力,这也有利于智库实现其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然而,中国智库在网络、媒体宣传方面普遍做得不够好,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的智库甚至没有自己相对成熟的英文网站,这就大大缩小了智库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是国际交流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没有成熟的英文网站就使智库的研究成果很难走出一国范围,走向世界。

  中国智库国际化要练好“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智库的国际化首先要从中国智库的自身建设做起,做好智库的全方位、多层次均衡发展。一方面,官方及半官方智库要根据国际化的需求做好自身改革。这要求其既要改掉不合时宜的研究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智库研究模式,又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积极面向国际研究发展,做好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要发挥官方智库信息渠道畅通、人才丰富等各方面的优势,就事关中国的国际问题多做研究、多出成果。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国际上知名的智库大多是民间智库,所以民间智库的发展也是中国智库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内要建立适合民间智库发展的宽松环境,民间智库也要顺势而为,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团结广大可以团结的研究力量,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民间智库,创造更好的资金环境和福利待遇,这样才能培养人才,打造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此外,还要潜心培养智库国际化发展人才。归根结底,智库研究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要靠人,人才的建设是智库修炼“内功”最为重要的一环。要实现智库的国际化,首先要培养国际化的智库管理人才,借鉴国际一流智库的管理模式,引进、培养先进的智库管理人才,提升智库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培养专业的智库研究人才,根据智库国际化的需求,就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研究人员,不要局限于从学校、社会招聘优秀的学生、学者,还要在智库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专业的实用人才。一些欧盟发达智库往往在招收新研究人员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给他们补充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并采用导师传帮带的模式帮助新入职人员循序渐进发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合适的智库人才,这些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智库要加强对外交流

  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智库要想尽快实现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必须要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限,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需要将研究成果提高到国际水平,借助国际化的传播手段积极对外输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塑造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中国智库国际化需要“走出去”和“引进来”。

  中国智库“走出去”首先需要交流“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国际论坛、国际会议,既能够学习国外智库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也能够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方面国内一些知名的智库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近些年来也举办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并积极参加了国外举办的智库高层峰会,但相比欧盟发达智库而言还远远不够。其次,国内智库研究人员的培养也需要“走出去”。国内智库要积极与国外智库,尤其是与世界知名智库展开合作,将国内智库的研究人员派到国外智库学习、访问,深入对象国进行一线实地学习、考察、访问,提高国内智库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

  中国智库的“引进来”首先需要在国内多举办高层次的国际智库会议,邀请国外著名智库的专家学者来华访问交流,提高国内智库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国外同行对与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兴趣。在这一点上国内智库已经有很大进步,比如近两年来在国内相继举办了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等国际智库会议,这种势头需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其次,国内智库还可以聘请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退休的外交家、政治家等。此外,国内智库也要努力建立自己的“名片”。目前很多国外著名的智库都有自己的期刊杂志,或者每年要发表各种报告,国内智库也应逐步建立或者联合建立专属的期刊杂志,并且建立自己的国际化网站。

    作者: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黄日涵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xr/xr_rw/xr_xrld/201512/t20151210_2777130.shtml

    更多: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5-12/10/content_18041678_2.ht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