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葱绣制作过程(视频截图)
2010年,金葱绣被纳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潘登/摄)
华大学生拍摄短片,宣传金葱绣。
说起泉州传统文化,南音、高甲戏、拍胸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金葱绣”,很多人很陌生,许多年轻人更是第一次听说。
近日,华侨大学一群“95后”大学生,“恋上”了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泉州市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葱绣,她们想用自己的视角记录和诠释这一古老技艺,让它在大众视野中重新活起来。
■早报记者 许奕梅 实习生 方怡萍 文/图
“95后”小鲜肉“撞上”泉州传统文化
“就像是缘分,逛着街偶然发现了这一深藏在古巷里的古老技艺。”华侨大学新闻社学生刘吉琼说,她即将升入大三,有一次在花巷许厝埕逛街时,偶然见到金葱绣的厂房,就被这一技艺所吸引。
“不光我们,奶奶说很多人都不知道金葱绣,现在很多都是机器刺绣,像她这样纯手工创作已经不多。”为此,刘吉琼和同伴们想到拍摄短片来记录这一古老技艺。
刘吉琼说,她口中的奶奶叫陈美英,是一名金葱绣手工艺人,从19岁开始学习金葱绣,至今已绣了50多年。陈英美目前带四个学徒,其中最小的24岁,因对金葱绣感兴趣而主动找到她学习。而她本人刚被评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里也陈列着她的金葱绣作品。
拍摄前期做足功课 宣传非遗文化
对于这一古老技艺,大家此前完全陌生,要拍得好,必须先做好全面的功课。刘吉琼和同伴多方查阅资料,也向陈美英了解金葱绣的历史文化,进而定出拍摄剧本。
7月初,她们开始拍摄,前后经历了十多天,除了拍摄陈美英创作金葱绣的过程,得知布袋木偶的戏服上和祭祀用的桌裙都能看到金葱绣的绣品后,她们还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木偶剧团、寺庙等地拍摄金葱绣成品。
目前,她们的素材已拍摄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预计片长有6分多钟。刘吉琼表示,纪录片不仅介绍金葱绣的工艺,也谈到它与泉州传统文化的联系。2010年年底,“金葱绣”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纳入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此片,她们想让大家对这一传统非遗技艺有新认识。
相关链接
金葱绣 用金丝绣出的“画卷”
“金葱绣”是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两地的宗教用绣品,采用的是刺桐绣(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中的一种特长刺绣技艺。因绣线包着金箔,其状如葱一般,故取名为“金葱绣”。而泉州方言里的“苍”与 “葱”同音,民间也称之为“金苍绣”。
据了解,在工艺上,“金葱绣”与唐时“蹙金绣”相同,即在罗绸的底子上面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绣法包括荔枝跳、菠萝凸、平绣、三叠线、龙鳞迭甲等。“金葱绣”绣品多用于宗教,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如佛服、绣佛、凉伞、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等,此外,高甲戏、歌仔戏等戏服、喜庆的绣幛等也有使用“金葱绣”。
原文链接: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6-07/27/content_25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