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本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郭妮妮 共同缔造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型探索,需要各方力量积极协作、共同参与。在集美,高校多、企业多、“新厦门人”多,如何调动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年人的力量和积极性,成为集美区推动“共同缔造”的一个重点。

    3月22日,集美区举办“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总结推进会,总结一年多来“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部署、推动新一年工作。会上提出,集美区将进一步激发辖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创客团队等群体参与“共同缔造”的积极性,发挥人文集美的独特优势,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调动高校资源 参与共同缔造家住后溪镇溪西村的杨清蕊近几个月分外忙碌,自从开了“微店”,他们家自种自产的金针菇变得特别畅销,每个月差不多能卖3000斤,“以前我完全不懂怎么开网店、微店,还好参加了镇里办的微信营销培训班”。杨清蕊所说的微信营销培训班,是后溪镇与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就业培训班,免费的培训不仅惠及村民,也为软件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可谓“互利双赢”。

    在集美,辖区14所高校、研究所,十几万的高校师生无疑是巨大的资源,高校青年也成为推进“共同缔造”的重要主体。在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每个住户都能免费领到一个专门“吃厨余垃圾”的环保垃圾桶,有了这个“神器”,家里的厨余垃圾经收集、处理后不仅可作为肥料,帮助社区减少垃圾量、变废为宝,居民还可以因此获得积分、兑换奖品。

    而从垃圾投放到积分扫描、奖品兑换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竟可以通过一个手机App轻松实现。

    在思考垃圾分类的具体实践中,侨英街道主动找上位于辖区的华侨大学,华大计算机学院孙成柱博士就是这套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和手机App的研发者。他说,去年3月,侨英街道委托学校做一个实现垃圾干湿分离的系统,华大很快建立了项目组,暑假集中“攻关”, 整整做了两三个月,前后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去年11月底,这套系统终于上线了。

    邻里青年汇 发动年轻人“献力献策”近年来,随着新城建设的推进,集美的新楼盘、新小区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新居民搬来集美生活、工作。在这些新社区中,不少关心公共事务的年轻人开始参与“共同缔造”,为更好的宜居家园环境献力献策。

    去年4月19日,全市首个“邻里青年汇”试点暨集美区大学生志愿服务驿站在杏滨街道的康城社区成立,其成员是来自社区的青年达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等。

    随着邻里青年汇的成立,康城二里小区一批年轻人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和服务中。通过手机微信群,大家积极组织活动,挖掘小区里的“能人”,先后组织开展免费艺术培训、公益讲座、义务家教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社区青年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参与免费爱心接送、安全护送社区小朋友上下学、社区治安巡逻等各种社区公共事务。

    此外,集美区还设立“富美张庄·创业青年汇”等主题活动,调动村居青年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原文链接:http://www.xmnn.cn/dzbk/xmrb/20160324/02.pdf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