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系列决策部署及《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和研究解决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度》,市委宣传部于9月22日上午召开全市社科界座谈会,就如何发挥我市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美丽厦门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听取部分社科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出席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就有关问题做出回答并部署相关工作。现将专家学者发言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交流。
提升智库建设科学化水平
●彭心安(市委党校副校长)
大力开展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工作,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益处:一是可以直接发挥社科研究的作用,体现决策参考的价值,推进决策科学化。二是可以引领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实践,深入厦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学以致用,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效用。三是可以提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研究水平,更好地锻炼科研队伍。为此:
建议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召开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的交流会、研讨会,厦门各大智库互相交流、展示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的成果、经验、做法和机制。
建议在社科成果评奖工作中扩大决策咨询成果的比重,形成比较科学的操作办法,把调研文章与决策咨询成果区分开来。
建议参照各省市的通常做法,在市社科联设立社科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市社科课题的指南发布、招标、结项,负责智库建设的指导和决策咨询工作的组织协调。
启动实施“厦门文化研究工程”
●洪峻峰[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
建议建立“厦门文化研究工程”,从整体上考虑和规划厦门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立“厦门文化研究工程”,就是制定厦门文化研究的整体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也就是进行顶层设计,从整体上考虑、规划并启动厦门历史文化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提升厦门的文化软实力。
建议启动对厦门地方历史文献典籍的系统整理,梳理和传承厦门的历史文脉。这是当前深化厦门文史研究,更好地弘扬厦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厦门地方历史文献典籍并不多,从唐代到清末,史书上有记载的700多种,而实际流传下来、图书馆容易找到的已经不多。这些文献典籍应及早加以广泛搜集、系统整理和保护,编纂体现厦门历史文脉的“厦门大典”。
建议加大对同文书院等厦门地方文史研究基地的政策支持、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现有基地在凝聚地方文史研究力量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作用。
支持华大发挥特色助力厦门建设
●李辉(华侨大学宣传部长)
近年来,华侨大学积极对接厦门,服务于厦门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目前,华侨大学正处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关键时期,需要厦门市相关部门为我校社科事业提供大力支持。
提高社科成果奖的支持力度。华侨大学将继续参评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在评奖规模、资助经费、获奖名额等方面对华侨大学提升支持力度。
提高社科研究项目的资助范围和资助经费。希望厦门市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种类、项目数量、资助经费等方面对华侨大学适当加以倾斜,提高支持力度。
支持社科研究的横向课题合作。希望厦门市社科联继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牵线搭桥,促进我校相关学院和厦门市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合作研究,服务于美丽厦门建设。
继续支持华侨大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加强对华大重要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深化共同缔造理论自觉
●曹远洲(市委讲师团副团长)
增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尤其要从以下方面深化共同缔造的理论自觉:要从更宽视野来看共同缔造在美丽厦门建设大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从更高站位来看共同缔造是社会治理创新在厦门扎实有效的开展;要从更好角度来看共同缔造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演绎;要从更深层次来看共同缔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要从更多维度来看共同缔造是一项内涵极为丰富的巨大社会系统工程。
建议有关领导和部门组织我市思想理论界、社科界围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进行阐述论证、解疑释惑、总结概括、提炼升华,以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共同缔造的认识自觉、思想自觉、理论自觉。思想理论界、社科界应加强学理理论和应用对策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探讨,为实践服务、为决策服务。
助力鼓浪屿申遗和发展
●龚洁(地方文史专家)
如何深化研究鼓浪屿,就是要用国际性、学术性、包容性,从深度和系统以及国际化的角度开展研究。据此,提出几点具体想法。
梳理研究课题。研究鼓浪屿的方向是明确的,特别是开展申遗工程以来,各界对鼓浪屿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新的高潮,有些成果已触及了鼓浪屿的核心问题,只不过学术性较差,视野不够宽广,视点也不够新颖。亟须梳理出一批重点研究课题,由地方文史界和院校学术界分工合作,定期出成果。
遗产保护与资源整合。鼓浪屿申遗工程中,确定53个文化遗产要素。建议将这53个要素分门别类编写介绍文稿,制作宣传视频,发行保护手册,向全市人民进行宣传介绍。鼓浪屿建别墅主人大多有“海丝”的历练,要深入发掘别墅主人的发家故事。制订研究规划,组建核心团队,整合研究力量。目前研究鼓浪屿的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呈单干状态,没有集团能量。
设立并资助重点研究基地
●陈福昌(集美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强化跨学科交叉研究,提高重大项目研究质量。建议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设立并资助若干重点研究基地,发挥高校文理工渗透融合、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独特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部署,在相关领域开展长期、持续、深入的专项研究,为市委和市政府以及有关实际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有深度的咨询服务。
拓展成果影响面。建议对我市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影响面,积极促进成果的共享。对评审为优秀课题的成果加大奖励力度。
改进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建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对于现行的政策规定不太符合科研工作实际的部分进行修订,建立起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允许学校从科研经费中提取直接科研人员的人员经费,在重大项目经费预算的间接经费中设立绩效支出,用于奖励课题组。
深化厦门城市发展历程研究
●洪卜仁(地方文史专家)
厦门地方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当前主要是研究厦门城市发展的历史,可先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厦门行政区划演变的特殊性。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厦门设市的决定,4月1日正式成立厦门市政府。厦门成为福建省的第一个市,比省会福州设市早11年。厦门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后起之秀。继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明中后期的漳州月港之后,厦门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航海商贸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后起之秀,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厦门是福建华侨进出祖国的最重要口岸,厦门及其周边各地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1920年厦门开始近代化城市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与华侨的投资分不开。厦门与台湾的密切关系。厦门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
建议组建厦门文史史料库,编撰厦门文献研究联合目录;鼓励和指导民间创办厦门文史研究机构。
建立高校智库与政府互动机制
●林志成(厦门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加强高校社科智库、相关研究人员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高校社科智库研究的数据信息支持,建立二者之间的常态联系与支持机制。目前,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得到政府部门具体的第一手信息数据相当困难,多数研究机构和人员难以直接接触决策部门。
开放政府决策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寻求高校智库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加大对高校社科智库的经费支持。建议政府应逐步建立“购买服务”的观念,引导高校社科智库拓宽研究经费渠道来源。鼓励高校社科智库从民间资本、社会公益基金、外国资金等多种渠道获得研究经费。
开发高校智库启迪民智、解读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扩大高校社科智库在社会多层面的影响力。要鼓励高校社科智库研究人员要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咨询市场的竞争,主动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厦门应做出无可替代贡献
●刘国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厦门有着全国最早成立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厦门大学牵头成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还有全国最早成立的台湾研究民间社团组织——厦门市台湾学会。厦门与台湾的关系也是国内两岸关系最密切的地区,台湾工商界和各界民众对厦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厦门更有责任为国家和民族分忧,积极作为,创造性地作为,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当前,厦门产、官、学、研各界要走向整合,要有协同创新的意识,制定总体目标,密切沟通配合,有效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合作,让厦门和台湾两地的居民和海内外游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建议厦门市先从厦门-金门合作做起,先让厦金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典范城市。厦门和金门可以在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时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周旻(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高度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加强社科话语体系创新融合。社科界要有底气和自信,打破“唯洋是举”的思维惯性,提炼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依法依规,进一步提升社科阵地建设在宣传大格局中的地位。2014年,福建省社科普及立法条例已经颁布,厦门市被评为全省惟一社科普及示范城市。今年全省社科普及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将在厦门举行,社科普及已经产生很好的效应,应该乘势而上。
积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央已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积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智库发展新格局,做决策咨询的“最强大脑”。智库建设既赋予社科发展大好机遇,又增加了新任务。(本版编排按发言先后顺序。文字整理/午马 ,摄影/袁安。)
原文链接:http://www.xmnn.cn/dzbk/xmrb/20150925/201509/t20150925_4654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