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离开家乡来泉州读大学,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不安的。但是当我用异乡客的眼光观察这座城市时,才渐渐发现除了嗅觉和味觉之外,还有第三种“心灵返乡方式”,那就是说闽南语。因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闽南语,总能勾起闽南人的乡情。

作为被祖辈带大的孩子,我从小就在普通话和闽南语的混合语言环境中长大,虽然不能学个十成十,但听得多了,日常的闽南语交流就不成问题。大一刚入学不久,我在车站等回校的公交车时,突然被一位老人家叫住。“年轻人,你帮我看一下203路公交车还有多久到站?”她用我熟悉的闽南语问道。我一边帮她看车,一边惊诧于作为外地学生在泉州还能被当地人用闽南语问路。“快到了,还有几站。”我小心地回应她,因为有一段时间没说乡音,不免有些生疏,我与老人家交流起来有些磕磕绊绊。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感觉自己好像被熟悉又亲切的闽南语“带回”到八十公里外的家乡。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会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和人用闽南语交谈,就像我与那位老人家的交流,虽然在个别词汇的发音上有些不同,但用词达意,我们并没有任何沟通障碍。这是一次神奇的体验,它无形中在心理上把我和泉州的距离拉近了。乡音亲,乡情浓,对泉州的归属感从这时开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离乡的不安感也随之被抚平不少。

方言的浸润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说来自省外的舍友就会在某一个瞬间想要打破地域界限,去了解和学习闽南语。“天黑黑,欲落雨……”我的重庆舍友有一段时间经常会单曲循环这首歌,有时还会跟唱,某一次在宿舍听到我用闽南语与其他人对话,她突然对我说:“可以教我几句闽南语吗?”经过一年的耳濡目染,她现在能听懂或说几句闽南语了,我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而因为学习闽南语,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为密切了。

记得在大二的语言学课上,大家通过一张张波形图观察着各地方言的规律和变化。我的乡音是闽南语,因此便被老师叫上去作展示。与老师一问一答中,一种奇异的感觉就像羽毛一样在我心头拂过,不同于日常的交流,这种带有示范性质的闽南语对答,予以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让我萌生比平时更强烈的想要传承方言的想法。

一直以来,我总是想听到更多的人讲闽南语,也希望能获得机会,投身到闽南语的保护工作中,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只要能把闽南的乡音保护好,传承下去。我始终认为,闽南人无论身处在天涯或海角,只要能听到人群中传来一声“呷饱未”的问候,就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印象和记忆,因为乡音是故乡给游子盖下的印戳,最能抚慰人心。

(作者系华侨大学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原文链接:

泉州晚报:https://szb.qzwb.com/qzwb/pc/cons/202404/26/content_78938.html

泉州通:https://share.qztqz.com/pu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00692/1141110.html?isShare=true


(编辑:李玲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