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荣秦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
原声
在我22年的求学历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同安度过的。“治学严谨、学风优良”是我对同安教育的评价。我出生在同安农村,在最好的年华遇到一群可爱可敬、富有激情的老师。他们引领我遨游书海并助我最终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站上生物医学领域的世界舞台。如今,我希望用我所学反哺社会,开发分子诊断新技术,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口述人:柯荣秦
记录整理: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柯荣秦,同安梧侣人,同安一中高中2001届校友,现为华侨大学医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分子诊断学技术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市首批杰出青年人才及“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高中梦想当科学家 坚定攻读生物学的信念
我在村里和镇上的学校读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我真正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记得初入同安一中时,我的成绩相对落后,压力也比较大,甚至打电话和家里人说不想读高中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兢兢业业的老师,他们不仅在教学上富有激情,而且善于激发学生的自驱力,让我在承压奋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绩慢慢得到提升。记得当时宿舍熄灯之后,同学们还经常借着走廊的微弱灯光,挑灯读到深夜,学习氛围非常好。
高三是学习最紧张的阶段,老师们对我们更是关爱有加。我们的班主任、英语老师段孟芝除了做好教学工作,还经常给我们做心理疏导。在段老师和各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考上了985、211大学,出了四名高校教授。
记得高中阶段有不少科学实验课,我们通过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有了当科学家的梦想,希望以后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当时我的生物成绩还不错,曾在省级生物竞赛中获得三等奖。生物老师时常跟我们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更让我坚定了攻读生物学专业的信念。
开发生物分子分析新方法,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帮助理解基因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作用,从而助推现代医学发展,这是我现在从事的研究领域。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深造,我一直坚定地朝着生物医学方向前进。如今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我热爱和追求的,这是人生一大乐事。在同安一中求学的三年时光,潜移默化地帮助我找准人生定位和方向。
研发出多项分子诊断新技术 科研成果造福社会
我在厦门大学取得生物科学学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后,出国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博士。读博期间,我完成了一项开创性技术的研发——RNA原位测序技术(ISS)。该技术一经发表,就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入选2013年《Nature Methods》(《自然方法》)的年度方法学“值得关注的方法”。目前,IS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发育、肿瘤以及传染病等研究领域。
2013年,怀着将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的想法,我加入位于美国硅谷的二代测序技术研发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从事研发工作。在此期间,我发明了基于DNA纳米球的双端测序技术,现为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国产二代测序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各种基因测序环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硅谷工作期间,我多次回国出差,国内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双创”热潮带来的无限机遇,让我萌生了尽快回国工作的想法。2016年,我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职华侨大学,组建分子诊断实验室,继续从事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研发工作。
近年来,我带领团队开发的新型单分子RNA原位检测技术、改进型原位测序技术和流式细胞RNA检测技术等,成功应用于神经生物学、肿瘤生物学以及发育生物学等多个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助推预防性医学和个性化医疗的发展。本月,我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单分子RNA原位分析技术,在“2023年度肿瘤标志物创新技术产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征集令
今年,同安一中将迎来建校100周年,诚挚邀请广大同安一中校友与我们一起穿越时间的河流,回首校园岁月,讲述奋斗历程,为同安教育留存独特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校友们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5589999(厦门晚报市民热线)
7229135(同安一中办公室)
邮箱:tayzbgs@126.com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wb/pc/con/202404/25/content_23276.html
(编辑:李玲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