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脱钩断链”是近年来美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对华进行战略打压采取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经济学中,该词意指人为打破两国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部分减少甚至完全切断之前较为密切的经济以及产供链联系的做法。“脱钩断链”政策起源于特朗普执政时期,后被拜登政府继承并进一步发展。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采取加征关税、限制投资、收紧出口管制等举措,试图遏制中国发展,降低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甚至企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供链之外,以维持美国在相关技术领域以及全球产供链中的主导地位,进而确保美国一超独霸地位的长期化。这是一种既背离全球化发展客观趋势,又违逆经济发展规律的霸凌行径。

全球产供链被“武器化”

全球产供链包括产业链和供应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连接着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链的核心是研发设计和生产之间的协同,供应链的核心是物流和产品交易的协同。产业链是供应链的物质基础,供应链依托产业链而存在,二者相辅相成,且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属性,即具有公益性,主要用于满足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不应当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更不应当成为某些国家谋取私利的武器。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自身在经济、技术和世界市场中的实力优势,在全球产供链中处于垄断地位。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国际分工的深度复杂化,上下游国家间的产供链关联日益密切,这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体系发展的自然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红利的驱动下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了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制造业的广泛领域。中国制造业发展在产业链中下游的优势明显,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全球产供链的重要枢纽,对上下游参与方甚至整体产供链合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全球产供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引起了美欧的战略焦虑。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逐步放弃了美国长期奉行的对华接触战略,取而代之的是贸易战、科技战,以改善对华巨额贸易逆差以及遏制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新冠疫情期间,西方抗疫所需的口罩、呼吸机等“救命”用品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中国生产提供,乌克兰危机则使欧洲意识到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致命短板,西方因此更加重视自身在全球产供链中的脆弱性。为了“防患于未然”,美欧积极行动起来,美国推行“脱钩断链”,欧盟则采取较为温和的“去风险”策略,二者程度上虽略有不同,但实质都是为了摆脱在产供链上对中国的依赖,扭转自身在其中的不利地位。

为了达到阻遏中国发展的目的,美国一些政客肆意抛弃他们宣扬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无视全球产供链的公益属性,把它当作“武器”来对付中国。美国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构筑“小院高墙”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政治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威逼利诱其盟友也搞对华“脱钩断链”、拉拢盟友组建“供应链联盟”等,凸显美式霸权的霸凌作风。

美国推行“脱钩断链”的实质

美国采取的一系列“脱钩断链”行径旨在维持自身在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究其本质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减少对中国的产供链依赖,确保美国的绝对技术优势。近年来,中国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物联网等关键数字领域的优势引发了美国的担忧与关注。美国希望通过脱钩断链,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将中国规锁在产供链的中低端,确保自身的产供链权力地位优势。为此,美国在限制、打压中国企业的同时,采取补贴的方式力促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回流美国,试图快速补充美国在尖端技术与高科技环节的生产能力。为了防止技术外流,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以及《出口管制条例》,对大量属于“新兴技术”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最终产品的出口进行约束。2022年8月,美国颁布实施《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化半导体产业产供链安全,发布对先进半导体及其制造所需设备的出口限制,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半导体产业链回迁。美国白宫发布的情况说明文件对该法案意图作了清晰阐释:降低成本、创造就业机会、加强供应链、对付中国。

二是将全球产供链泛安全化,重塑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全球产供链有着巨大的韧性,也有着自身的安全边界,理应按照市场规则与技术规律运作,即便是存在某些安全问题,也应当通过国际合作的途径来共同应对。而美国刻意制造产供链“安全”问题,夸大中国带来的所谓“威胁”,借维护“国家安全”之名,试图强行拆解全球产供链,胁迫盟友参与脱钩断链行动,通过小多边机制构筑全球产供链壁垒。拜登政府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将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多达9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美国还提出了“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的概念,取代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普遍使用的“在岸”和“离岸”概念,将产供链条集中于价值观相同的国家与地区,或者距离美国较近的北美地区,并以此作为强化与盟友、近邻关系的重要纽带。

三是以“去中国化”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近年来,美国不遗余力地在全球产供链中推行“去中国化”。美国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标准战略》报告,概述了其通过制定关键和新兴科技国际标准来加强美国全球领导力和竞争力的意图;联合盟友组建“芯片四方联盟”,拒绝向中国提供高端芯片、半导体材料和制造设备等,以增强自身对供应链的控制力;组建“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以“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为主题,加强在芯片、关键矿物等方面的供应链合作,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通过与欧盟设立“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在数字经济领域制定排除中国的经贸合作规则。这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排他行为,本质上是谋求重构“去中国化”的全球产供链格局,建立美国主导的产供链体系。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非仅聚焦于上述战略性产业,还指向了传统制造业领域。为了打击“中国制造”,2024年8月,美国出台《全美国国旗法案》,规定美国政府购买的美国国旗必须在美国国内制造,不得从国外购买。而事实上美国国旗主要产自中国,此举的针对性不言自明。可见,美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当今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本营。

总的来说,美国为了能够继续在全球产供链中保持优势与垄断地位,人为制造脱钩断链,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还将推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使原本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美国在其中也很难独善其身,这是一种损人并不利己的短视行为。中美两国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二者如果脱钩断链,对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它不仅会阻碍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还将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并波及大量就业岗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企业与普通民众造成严重冲击。面对脱钩断链的霸凌行径,中国一方面通过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自主创新,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应对美国开的历史倒车。

(作者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9/t20240905_5775919.shtml


(编辑:陈慕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