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推介走进新加坡
▲在华大就读的缅甸女生鲁新萍和亲友分享泉州魅力
朱定波讲解泉州“海丝”遗迹
梁春光开办讲座分享对泉州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马来西亚,簪花围吸引粉丝体验。
新落成于丰泽区法石片区的马可·波罗雕塑 (陈起拓 摄)
宋元时期,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和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在各自的游记里,为刺桐城的辉煌作证。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访客以泉州为窗口,将中国的文明之光展现于世界。在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延续和实证中,泉州一直是重要的缩影和代表,千载光阴悠悠,刺桐城依旧风华正茂。簪花游古厝,品茶赏南音,如今的泉州打出了一张张文旅新名片,紧紧抓住从“网红”到“长红”的流量密码,文旅热度冲上排行榜的“顶流”。其背后离不开人的助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年轻的新生力量,无论是泉州的社团,还是身在海外的游子,越来越多海内外“代言人”正以他们的“笔调”再次向世界推介泉州,用发自内心的热爱发出泉州声音。在这个文化传递过程中,他们都是“转究郎”(闽南语,意为“泉州人”)。□融媒体记者 魏婧琳/文 受访者/供图
专家学者:
用笔墨“挖掘”泉州文史
有这样一群学者,孜孜不倦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泉州印记。他们用笔墨记录泉州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来探访古今交融的刺桐城。
“泉州在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地位非常值得世人挖掘和研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副馆长朱定波编著了《泉州汉唐海丝路》一书,通过深入挖掘、研究和考证文化史迹,全面展现汉唐时期泉州的辉煌历史与人文风貌。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梁春光长期致力于华侨民居研究。“为了子孙后代归家有门、寻根有路,要保护好这些侨厝。”怀揣着这个夙愿,他踏上了寻访拍摄、调查研究华侨民居的路程。一次次的实地走访、勘察,在一幢幢古厝中来回穿梭,拾起一个个泉州华侨在历史长河里的珠光贝影,他用脚步丈量侨乡热土,十多年来,几乎走遍了泉州各地,记录各县(市、区)华侨民居里的故事,用图片和文字,留住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梁春光通过《泉州华侨民居·鲤城卷》《泉州华侨民居·晋江卷》等著作展现泉州华侨历史文化。在他看来,一栋栋华侨民居凝聚了跨越时空的故事,见证了游子们那份寻根情怀。保护好华侨民居,就是保护好一份份沉甸甸的家国情。千年侨乡,万般风情,这些有故事的华侨建筑,也是泉州文旅弥足珍贵的瑰宝。
林华东、郭培明、林少川等泉州文史专家、学者始终保持着对史海拾贝的执着追求,保持着对泉州文化传承的热爱,致力于让世界看见泉州,爱上泉州。不仅仅是本地学者,还有很多外地学者来到泉州,加入传播泉州文化的队伍中。孙华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北大讲‘中国城市考古’时,就曾经把泉州作为外贸型城市的代表进行介绍。今年夏天,‘宋元泉州与世界’研学通识课的学子们来到泉州,我也把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典范城市给他们做了讲解。”2020年,为了充分发挥泉州的历史文化及区域优势,传承弘扬“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文旅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方合作共建了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孙华表示:“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正积极开展工作,稳步推进文化遗产科研和人才培养。”
年轻一代:
用光影传递泉州美好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朝气蓬勃的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镜头拍摄泉州的美好,通过网络传播千年刺桐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菜一汤。
“大家好,我是转究阿尖。”二十多岁的阿尖是土生土长的泉州女孩,作为一名旅游Vlog博主,她的账号“@谁是阿尖”在多平台拥有超百万粉丝。从19岁开始,她开始全球旅游,而在她的账号内容中,泉州是推荐重点。“泉州有好多小巷子,都是可以随意穿梭的,和大马路相连,在小巷子里有各种景致。”“泉州是我认为最适合探索、感受、漫步的城市。探索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去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海交馆、泉州市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让她感到自豪的是,越来越多的粉丝留言、评论表达对泉州的喜爱。阿尖是众多年轻的“泉州代言人”中的一位,你常常能在互联网上看到年轻人宣传泉州的文图和视频,他们都怀揣着对这座城市沉甸甸的爱和责任感。如果你来到泉州,也能遇到年轻志愿者为游客充当讲解员,千年古城因他们焕发着浓烈的青春气息。
在华侨大学,就有这样一群境外生,他们求学泉州,也为泉州文旅发光发热。来自缅甸的女生鲁新萍是华侨大学大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求学期间,她到西街、开元寺、清源山、天后宫、蟳埔、石狮黄金海岸线、洛阳桥、晋江梧林等不少景点旅游,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去景点游玩,我都会将泉州的美好发在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朋友们十分喜欢,在海外的社交网站上也得到不少关注。”对于泉州美食,鲁新萍已十分了解,“我特别喜欢四果汤、闽南醋肉”。在她眼里,泉州是一座魅力十足的城市,烟火味浓厚,古城古色古香,民风淳朴。
“看海丝·爱泉州”体验教育活动不久前举办,百名来自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的华大新生代表参加活动。他们游览清源山老君岩,倾听泉州历史文化讲座,观摩泉州木偶剧表演,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深入了解、体验泉州的传统文化,并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分享对泉州文化的感悟。
有一些这样的社团,其成员无论身在故里,还是远在他乡,都心怀家乡,为泉州发出“国际邀请函”,助力泉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泉州留学生联谊会的会员们曾经远赴海外求学,如今他们回到家乡在各行各业耕耘,同时也为泉州文旅出一份力。不久前,该联谊会开办2024年首届“泉州文化国际推荐官”研修班,第二期理论课环节以《海洋泉州:在这里重新发现中国的海洋文明》为题,课程聚焦为何泉州能成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联谊会会长许清水介绍:“为了全方位培养一批对泉州文化有深入了解且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研修班通过开展系统的研修学习,让国际推荐官能够精准把握泉州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从而更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传播泉州文化。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泉州文化国际推荐官’系列理论与实践操作课,通过强大的导师团授课,带领研修班全体成员,更好地向世界讲述泉州故事。”据了解,多年来,泉州留学生联谊会持续开展此类工作,早在七年前,在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泉州留学生联谊会上百位“海归”齐聚古城,开展深度非遗体验游。采访中,联谊会的会员们向记者道出了坚持传播泉州文化的初心:“凝心聚力,共同回报家乡泉州。”
山海不为远,文旅互交融。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上个月,第十一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隆重举行。泉州文旅推介小分队受邀参加活动并进行展演,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泉州同乡共叙乡情,共话家乡变化,共享乡音之美,赢得了广泛赞誉与共鸣。其中,泉州独有的蟳埔女“簪花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积极参与互动体验,泉州乡亲更是踊跃“捧场”推介。簪花围传承人黄丽泳表示:“我们文旅推介小分队到过世界不少地方,令人感动的是,泉州在当地的乡亲纷纷到场支持,有的为我们提供后勤保障,有的热情地为我们活动宣传,这份家乡情谊让人动容。”
社团力量: 向世界讲述泉州故事
【阅读延伸】
宋元海外“博主”
这样推介泉州
南宋咸淳七年(1271),意大利东部沿海城市安科拉的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来到当时世界最繁盛的港口城市——刺桐城。他在泉州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半年时间,并写下了《光明之城》手稿:“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
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17年后,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故乡威尼斯。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泉州的商贸繁盛不吝赞美:“刺桐(即今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抵达泉州,在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记述道:“我们渡海到达第一座城市是刺桐……这是一座巨大的城市,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
原文链接:
泉州晚报:https://szb.qzwb.com/qzwb/pc/cons/202412/10/content_113060.html
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https://www.fjtv.net/haibo5/folder8565/folder8572/2024-12-10/6324935.html#6324935
学习强国APP: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186147035008371839&item_id=16186147035008371839
(编辑:陈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