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侯志阳用这八个字向记者阐释了该院的人才培养理念。“精与一,即心智的集中;中,即中庸之道,指的是如何运用方法。”侯志阳表示,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公共精神,对公共事业有所贡献的卓越人才,正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道路上不断求索的目标。
明确目标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体系,侯志阳称其为“三大支柱”,即从课堂、校外及境外三方面对学生全面地开展教育教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四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均侧重于增强学生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公共管理应用技能、软件及仪器设备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学院提倡学生组建小组或团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撰写报告等带有公共管理实践性质的研究性学习。此外,学院也在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并计划在明年开设一门全英文教学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质上便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地方公共单位与部门实习锻炼,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据侯志阳介绍,周期较短的实习锻炼往往是临时的社会调查,可以让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实践经验;而周期较长的全日制实习则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进入专业对口部门工作,实习结束后可根据双方选择进行就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还与境外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均有十几名本科学生赴美国等地高校交流学习。学院也利用境外访学建立的联系,邀请海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来校做短期学术讲座或课程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学院还建立了人才培养实验班,每年选拔50名左右的学生,由某一领域较有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讲授公共礼仪、演讲谈判、危机应对、公文写作等针对个人素质培养提升的培训课程。目前,学院正着手相关人才跟踪回访课题,研究实验班学生毕业后发展的情况,以作改进和完善。
坚持探索 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除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也进行了不懈探索。
据侯志阳介绍,社会调查能力是所有公共管理专业同学都必备的能力,学院更是将其设置成一门专业必修课,并将其与校级或更高级别的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赛事及暑期社会实践结合。所有同学以课程学习的形式参与其中,并由各个指导老师挑选较有潜力的选题,组建能力较强的团队,冲击高层次的比赛。在教学和比赛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社会交往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专业素质的提升。
实验教学也是学院重点打造的培养方式。“面对危机及群体性事件,应对媒体、公众的提问和需求,是目前我国公共事业人才较为欠缺的能力。”侯志阳指出,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在事件情景还原的情况下,学生将以角色模拟的方式作一系列危机应对和处置,不仅学习了公共事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自身应对处理危机的能力。
此外,立足于MPA(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资源优势,学院正推动本科生、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者合作的研究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侧重提供理论、学术方面的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及教学实践基地的供给。本科生在其中既可获得理论指导又能参与实践。
基于此,侯志阳提出将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聘请为实践导师的设想。由此,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负责指导2到3名本科学生的专业实践。“这种把本科生、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者结合,打通管理的模式,可以称之为人才培养通道。”侯志阳说。
调动师资 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为打造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调动师资力量,在内部以教学研讨会、教学工作坊等形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实习实践等探讨研究,并为一门课程设立两位专业教师,以AB岗形式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强化课程的建设。在外则以MPA教育为平台,与国内相关优势专业院校交流合作。目前学院几个本科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合作院校,在师资、教学方法及资源方面均已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学院还每年派遣教师前往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访学。
学院同时注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为响应学校教学质量年活动,贯彻落实精品课程评选申报工作,学院拟推出6门在线精品课程,由来自三个系的6名专业教师分别申报,其中教授及副教授各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四名,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梯队。
“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突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还要做到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的统一,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根据自己的能力特质、性格取向、资源禀赋,打造一项适合自己的、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侯志阳强调,“公共”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学会处理专业性与复合性之间的关系,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所有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根本要求。
(原载于2016年11月1日第854期《华侨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