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自2008年成立以来,为适应以计算机技术引领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时逢新一轮教学方案修订以及华侨大学“教学质量年”,学院在专业认证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培养“互联网+”思维 着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不应该是一门课,而应是教学思路,使之形成一个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潘孝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该院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与服务社会需要,建立了一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一年级,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解放思想,开放思路;从第二学年开始,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学习,优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到高年级再将创业实践结合进来。

    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学院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并为之开设了一门新课程——《“互联网+”引论》,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让学生紧跟学科发展潮流,用更开阔的思路进行专业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引论》还将作为通识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以期让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据我了解,将‘互联网+’相关理论课程作为学校的通识必修课程的尝试,在全国高校中亦属首次。”潘孝铭介绍道。

推进全英教学 提高科创实践水平

    根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全英教学的普及,以期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掌握国际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还有全英教学专业。而在新的教学计划中,非全英专业也加大了英语教学课程的比重:将《计算机导论》这类基础理论课程、部分更迭发展迅速的实践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纳入全英教学课程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科创能力与实践能力,学院还在入学与毕业实习两个阶段重点把关,面向一定比例的学生实行“导师制”与“预就业模式”。

    “导师制”下,学生在一年级便由导师安排接触部分科研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往往有明显成效。“近年来,学院在多项科创大赛中斩获颇丰,获奖的大部分都是接受导师制教学的学生。”潘孝铭说,“导师们在科创教学活动中的巨大投入,也很好地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在毕业阶段,除正常的企业实习,每年学院约有四分之一的准毕业生选择“预就业模式”——准毕业生们通过学院组织预先进入企业工作,待正式毕业后,企业按照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工作意向差额录取,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增进了其工作经验,也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系统 继续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计算机学院于2014年底开始接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报工作,目前各专业的认证申报仍在起步阶段。潘孝铭认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教育质量与活力的各方面要求对学院的教学计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院未来着力的方向就是将这些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目前,计算机学院计划建立一套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将全院各专业的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材料保留下来,不仅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报,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加规范,有效提高学院整体的教学水平。“这一做法,可以普及到全校所有需要申报专业认证的学院和专业。”潘孝铭建议。

    据悉,今年计算机学院将继续申报三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专业将参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参加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原载于2016年7月5日第843期《华侨大学报》)

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