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我校印发的《华侨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是学校“学风建设年”,围绕学风建设,各学院有何深入的思考?有哪些奇思妙招?华侨大学报推出学风建设系列报道,介绍各学院塑造良好学风的措施与成效。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就业方向。同学们对此比较向往,因此专业认同度比较高。但是当前公办学校的师资招考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求相对又比较少,因此本科生的就业是有一定压力的。”体育学院团委书记杨江龙如此概括该院学生就业情况。
学院党委书记陈天年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体育学院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又比较活跃。为了让热爱体育的青年学生在华大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体育学院必须引导学生直面社会需求、直面自身不足,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
体育教学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前锻炼职业技能的关键一步。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实习是分散进行的,不少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托人开一张实习证明就算过了关。这种情况引起了体育学院的重视。学院决定改分散实习为定点集中实习,出面联系了泉州市几所中小学,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并请所在学校对学生实习进行情况反馈。陈天年表示,“实践证明,优质的实习经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体育学院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型专业有自己的特点,即既有文化和理论课程,也有比例较高的技术训练课程,因此体育学院必须在严格课堂纪律之外,又要注重同学们体育技能的磨练提升。”谈起体育学院学风建设,陈天年将其形容为“两条腿走路”。
“体育文化节”是体育学院通过第二课堂塑造学风的主要平台。通常,同学们可以在一个学期里参与7、8个项目的比赛,并且在每个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个同学既可以在篮球比赛中成为队员,又在足球比赛中担当裁判,还在羽毛球比赛中作为赛事的组织者等等。陈天年介绍道:“体育学院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都由学生自主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裁判经验和运动技能都等得到提升。”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举办了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对该类专业学生的说课、教案、体育技能、课堂教学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华侨大学体育学院也选派学生参赛。“我校代表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问题。”陈天年告诉记者,在省级比赛中取得名次固然值得高兴,但是参赛的目标是要科学评估学生实际能力与未来就业要求的匹配程度。
经过讨论,体育学院决定引进该项竞赛模式,从本学期开始在学院内部举办体育教育技能竞赛,让更多同学的实践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检验、锻炼和提升。陈天年表示,“我们的毕业生未来多从事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懂得体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
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会选择考研。近几年,体育学院的考研成绩单亮眼,考研升学率在20%以上,这背后也少不了学院的努力。为了鼓励同学考研,学院一方面邀请考研成功的学生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讲述同学们的奋斗历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体育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的情况,学院还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他们为同学们进行考研英语培训。
2015年,体育学院4名同学通过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仝二宝老师得知这一情况,主动帮助同学们进行复试准备,针对北体的教育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最终,4位同学都如愿拿到了这所中国体育界顶尖学府的入学通知书。
体育学院现有学生200多人,教师50多人,不同训练项目的课程人数通常保持在十多人一个班级,较低的生师比有助于师生间的互相了解,也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据杨江龙介绍,体育学院的教学虽未冠以“师徒制”之名,但师生之间具备师徒之实。像仝二宝老师这样主动帮助学生的事情并非个例,体育学院教师多毕业于国内体育名校,他们经常主动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辅导,而作为辅导员的自己,也基本可以保证每年与所有学生至少谈话一次。
“体育学院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专业教育。我们力图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是做什么的,未来可以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结合体育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我们通过塑造良性的竞争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陈天年如是说。
(原载于2017年10月17日第889期《华侨大学报》)
(值班编辑:张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