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要闻

华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大要闻 > 正文

美术学院《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在生产线上推进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发布日期:2024-07-20来源:宣传部 作者:刘沛 学生记者 洪楚轩

在夏季学期的前两周,泉州校区侨缘1960众创空间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展示的不是艺术或摄影作品,而是一件件功能多样、具备商品价值的箱包设计作品。

多功能的越野包、百变小巧的化妆包、富有科技感的电脑包,还有别具一格的“奶爸”专用包……这些作品都出自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境内外同学的想法,经过企业设计师的指导,反复打磨最终形成实物。许多作品兼具美观和实用价值,将由企业对接学生继续完善,有很大机会进入市场,走上货架。

就在展览现场,许多同学已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后签订了知识产权保障协议,并约定继续参与产品的研发。

这种将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打通的育人做法,是美术学院教师张昆对《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产教融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8年,张昆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要直面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在实习就业阶段,在与企业、学生的沟通中,她也发现存在着一方面企业缺人,另一方面学生却还在慢就业的挑战。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

由此,张昆尝试以产教融合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形式上是让学生走进真实的企业、设计部门与生产线,内容上是将物理空间与知识体系融合、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个人学习与团队互助融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她介绍道。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企业后,所有作品的诞生均有“三关”历练:前期,同学们通过市场调研以及现有产品分析,制作初步方案并与企业设计、销售部门的导师进行深度探讨与分析,这一阶段主要是整合消费市场与企业的需求;中期,待基本方案确定后,同学们进入打样间与制作导师再次进行细节沟通,主要解决生产效能与成本控制的问题;到了后期,作品完成后需进行企业路演与展示、团队总结,促进同学们对设计升华与成长的反思。

企业导师走进课堂

经过多年协同育人沉淀,《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推进深入。2019年9月,该课程与企业开始共同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2023年6月,美术学院与天勤箱包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全面建设为学生实践基地。如今,《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已与天勤箱包有限公司、福州市维多利亚贸易有限公司等箱包品牌达成合作,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探索。

今年的《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作品中,美术学院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尹莹、李重阳以“天行健”为主题设计一款多功能的越野包,其贴近市场需求的成熟设计获得企业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拿到本次课程作品设计一等奖。设计者李重阳大一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退伍重返校园的他用熟悉的接近部队训练服颜色的面料进行设计,并着重加强了背包的急救功能。“现在爱好户外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但户外遇险的问题也需要时时警惕,所以做了相关设计。”李重阳说。

尹莹则表示,与企业对接自己的设计作品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因为我们在课堂中难以接触面料等实际材料,在裁布、打板时也会犯错,因此我们会花很多时间与企业的设计师沟通。”她也认为,这样的实践机会十分难得,“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和市场、客户的距离。这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展览中,境外同学的作品也大放异彩。2022级产品设计2班(境外生班)的中国香港学生李卓瀚设计了一款科技感十足的“太空舱”主题电脑包,同样拿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中国香港学生杨嘉豪和马来西亚留学生潘毅樟组队,设计了体现现代科技力量的“动悠”电脑包,获得三等奖。“学校里面所学的主要是你的创新思维,而企业教会我们的主要是实操和制作方法。”潘毅樟说:“课堂上老师会鼓励你所有天马行空的设计,而在企业总会从实用层面质疑你的想法。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能学习到许多不同的知识。”

进入企业,向实践导师学习制作技法

此外,好几款别具特色的箱包设计也获得企业的认可。2022级产品设计1班(境内生班)的刘芮琪、李旋搭档设计了一款针对“爸爸带娃”话题的育儿包,在设计上增加了宝宝和爸爸的互动。但在设计过程中,她们意识到自己缺乏带娃的经验,对婴儿的一些人体参数了解深度也不够。“我们在课堂上设计完善方案,再由企业的专业人士进一步找出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自己的设计作品真正成型、落地。”李旋说。

“对我来说,在学校里可能大多是思维上的提升。与企业的交流锻炼的就是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同班的韩金豆也以“变形”为主题设计了一款轻便的手提包,为达到预期的变形效果,她在材料的选择和对产品结构的内部设计方面与企业方一起作了多次尝试。

与企业导师讨论设计作品

“我们参与这个课程已经是第五届了,一届比一届表现更好,现在已经能够产出一些落地的作品了。”该课程的企业导师、天勤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董青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董姐”,与同学们的相处十分融洽。她表示,在企业中,一个设计、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起码二三十道工序,要接触十几个不同的人和团队,可能还有七八个不同的部门。学生要把这些东西都摸透,在贯彻自己设计想法的同时还要符合企业的成本标准和市场设计标准,其实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成长过程。

“最初跟张老师合作这个课程的时候,我是很不适应的。当时觉得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做不到也不现实。但我和我的团队在跟学生的不停碰撞过程中也都在慢慢学习。这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升级,是学生和企业双方的升级。”董青笑道,多年合作下来,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徐晨瀚。“我们的课程不限定一定要和对应的企业工厂合作,也鼓励同学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徐晨瀚在向我们学习箱包的制作原理后,用自己的牛仔裤作为材料做了一次设计,他做得很好,现在在读研究生,毕业后也准备创业了。”

作品进行路演展示

如今,张昆的《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与企业的育人合作愈发成熟完善——建立企业保障体系,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实践实现专有空间、专有设备以及专门导师的保障,其设计也已实现概念到草图、图纸到样品、样品到产品的全链条模式;建立创意输出模式,学生作品都能实现样品化,其优秀作品或学生期望商业试水的作品都进行小批量生产并进入电商平台试营销;建立人才输出模式,实现每年设立专门的带薪实习及毕业生直接留用等人才输出计划。

课程的实物作品也愈加多样,已包含书包、女包、运动包、休闲电脑包及文创系列设计五个类别共80多件作品。其中,巧用折叠变形的“青变”“千面千机”“旅者”“适物索”等作品,充分利用结构优势,在路演中被企业一眼相中进入量产阶段;善用色彩与材料的“此路彼时”“巨潇”等作品,在展示中被用户要求先小量生产;还有挖掘中华文化内涵的“妈祖,让爱回家”“‘戏’影”“染·植”等展示非遗文化魅力的作品,受到多个机构邀请进行产品深化开发。

“把实验室开到工厂去,把纸上方案落到生产线上来。这就是我尝试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想法。”张昆笑着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