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简介
李海锋,1983年3月出生,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4月起担任党支部书记。先后获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所在支部入选全国第二批和全省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文本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好!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以博大的天下情怀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解决全球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共创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共行天下大道的胸怀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六个坚持,其中一个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一名侨校青年教师、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天下”?在学习思考探索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这样三个词,那就是“初心”、“使命”、“天下”。
(一)牢记初心,薪火相传
让我们从这张64年前的老照片说起,照片中的人物是来自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的“三剑客”,当年老一辈的华大人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为的是在特殊时期,办好一所大学来服务归国的华侨子弟。正如照片中的麦淑良曾回忆道,作为一名印尼华侨“我想重新回到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参加建设”。在回国的船上,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他毅然把母亲留给他做纪念的金戒指和全部药物捐献出来。正是像麦淑良这样的老一辈的华大人,克服各种困难,发挥专业所长,投身学校建设,他们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践行着的,正是华侨大学创办的初心——为侨服务。秉持这样的初心,64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华大人,筚路蓝缕、育人不辍。
(二)勇担使命,润物无声
如今在拥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90多个国家8000余名境外学生的华侨大学,这份初心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坚持办学特色,擦亮金字招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作为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为构筑好这份使命之“桥”,我以为要用侨情固桥基、侨心牵桥索、侨力筑桥梁。
首先是情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言传身教,以心交心,培养境外生“爱老师、爱学校、爱中国”的朴素情感,以侨情固桥基。
其次是文化浸润。在一次次的“中国文化之旅”、“百村千人行”等活动中,境外生们看河山、走村落、叹发展、悟大同,他们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实现以侨心牵桥索。
最后是专业赋能。无论是传播中华文化,还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对境外生的培育更需要精准施教,按需供给。在土楼结构测试、传统建筑技术学习、现代化装配式建筑施工观摩中,古今建筑、高铁桥梁、公路隧道、基建制造都变为课堂,成为了教材。而境外生们就在这样的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观摩与体验中实现专业赋能,这就是以侨力筑桥梁。
只有桥基稳固、桥索坚挺、桥梁坚实,这座大桥才能“扎根中国,走向世界”。
(三)扎根中国,胸怀天下
“扎根中国,走向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侨大学的嘱托。带着这份嘱托,一批批华大学子从华园走向世界。
从埃及未来首都最大的建筑群,到红海沿岸沙特NEOM新城供水管线项目,从塞内加尔SZM公路,到“国中国”莱索托HaBelo工业区项目,从乌兰巴托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南反应池项目,到马来西亚吉隆坡Alix Residences公寓楼项目等等,都闪耀着华侨大学学子的身影。为当地培养工程人才,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供工作岗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殷殷嘱托。
这是我院2020届安哥拉留学生李欣。像他这样来到华大,立志学好专业、归国服务、建设国家的学生还有很多,而他们本身就是桥梁,就是使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如何做到“胸怀天下”?
立足侨校,要做到“胸怀天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我们就要培养更多桥梁和使者,他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牢记初心、勇担使命、胸怀天下,华大人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三、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