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2日,第十四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举行。
本次会议由华侨大学与外交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的专家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外交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动向与新理念、“一带一路”的效果评估、“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与外交学研究四个主题各抒己见。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何亚非,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袁南生等出席了开幕式。
何亚非教授做了主旨演讲。他阐述了自己对“一带一路”提出的国际背景、战略意义、面临的困难及应对办法等方面的见解。他表示,“一带一路”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和对外援助的方案,更不是一个对外扩张的方案。“发展是硬道理,但经济不是唯一要素。”何亚非表示,要主动了解和研究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广泛解读和宣传“一带一路”的理念,从文明对话的角度实践“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
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在致辞中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外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体现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成为摆在中国外交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他表示,“华侨大学愿意和大家一道,共同为国家外交及中外关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袁南生表示,外交学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学术研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学术研讨也必将大大促进外交学的学科建设。他提出,要牢牢掌握丝绸之路这面旗帜,兼顾“一带一路”实施中的国内外两方面考虑,积极澄清“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愿景,抓住对“一带一路”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把握好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原则。
在随后举行的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讨论热烈。天津师范大学王存刚教授认为从这些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地区外交战略研究的需求是贡献巨大的,但实事求是的讲,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在这方面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研究人员的数量相对有限;第二点就是研究工具十分有限,我在研究过程当中梳理文献时就发现,我们现在的研究主要还是采取历史比较和文本诠释两种方法,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甚至可以说是冠以学术研究名义的新闻报道; 第三点就是理论基础薄弱。所以中国学者在进行地区研究当中不能简单搞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郑州大学政治学系余丽教授她的几点观察,第一个国内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高水平程度依旧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学术思考、学术探索与学术贡献宏观与综合的体现相对来说不足。第二研究机构凸显区域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新疆、兰州这些边疆省市。第三个研究方法方面是显得有一些局限性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比较少。第四个就是基础理论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然需要对有关研究进行持续的跟踪,整体把握战略,而非细枝末节。
何亚非作主旨演讲
原文链接:http://theory.gmw.cn/2016-04/25/content_19842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