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相较于其他学院,2010年成立的工学院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却也有一些不错的亮点。
未雨绸缪 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培养方案
工学院立志申请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审核。到2017年夏天,工学院物联网专业培养的第三届学生将从华侨大学毕业,届时该院将达到申请工程教育认证必须培养至少三届毕业生的要求。为此,学院从今年起就开始着手准备,以确保明年申请工作的顺利进行。
恰逢学校将2016年定为教学质量年,工学院上下把新一轮教学方案修订工作与申请工程教育认证和迎接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等要求结合了起来,从专业定位与目标、教学资源、培养过程等方面与审核要求一一对照。
物联网工程系主任王佳斌介绍,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该专业的课程有一定的变化,其中不少是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进行的调整,例如《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等相关课程就是根据认证要求开设的。信息工程专业同样从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通识课程分别占总学分的比例,乃至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将修订后的教学方案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进行细致对比,以期达到认证的要求。
工学院副院长庄铭杰表示,学院的目标就是要按国际标准打造精品专业。
突出重点 将实践教育真正融入教学中
工学院的三个专业紧密结合了海峡西岸移动通信光伏、半导体照明以及物联网等优势和新兴产业,并以为这些产业培养急需的适用性专业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工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并多有斩获,已经显示出学院实践培养的成果。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工学院加大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提出实验、实践课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同时要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践教育占比达到总学分的10-15%。而最终修订的培养方案甚至超过了原来的设计,实验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接近到30%。
学院还专门设立了两学分的“科技创作实践”。它根据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竞赛和学院科技活动以及完成的作品数量、质量等情况评定成绩,通过贯穿四年培养全过程的考核,激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
导师制是许多学校采取的培养方式。工学院也将其引入,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搭建桥梁。据庄铭杰介绍,工学院师生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过程中发现,老师的项目和学生团队的组建上存在错位,容易出现好的项目找不到合适的学生的问题。为此,学院施行导师制,让大一新生入校就选择导师,力争做到学生和老师自由组合、均衡分配,以便学生尽早接触老师、接触项目、接触科研。
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培养方案里,而真正融入教学中,工学院还计划从下学年起推行专业前沿教育计划:请企业家、校外专家走进课堂,用专门的教学时间为学生介绍专业的最新发展。“比起举办相同内容的讲座,在课堂上的介绍更能让学生们对专业前沿有直观、清晰的认识。”庄铭杰如是说。
打牢基础 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质量
和所有年轻的学院一样,工学院也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庄铭杰表示,新学院的师资队伍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新进教师大多是博士,学历高、潜力大;而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比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工学院近年着力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据了解,工学院每位新进的年轻教师都会到学院进行试讲,听课老师会对其提出建议;学院会对老师们进行教学培训,明确在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他们做好上讲台的准备;学院也会鼓励老师们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和教改项目,通过参赛和立项,让老师们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工学院提倡一门课要上三年,通过重复地上一门课让任课老师慢慢摸索教学方法。学院还认为,只有在上好一门课的基础上,才能思考如何建设好一个专业。
把好教学关,工学院还十分注重教风的建设。该院“两会”闻名:一是教师座谈会,让教师们讨论学风的问题;二是学生座谈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风。教风和学风紧密相连,工学院对此深有体会。
庄铭杰表示,近几年工学院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力培养已初显成效。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和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工学院培养人才的能力将更为雄厚。接下来,学院在国际化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教学等方面都会有更强的实力拓展新的空间。
(原载于2016年7月20日第845期《华侨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