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为响应学校的“教学质量年”要求,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梳理,抓好教风、学风建设,今年暑期新上任的化工学院院长周树锋、副院长荆国华对于学院今后的发展及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
改进教学模式 师生共同提升
化工学院目前下设4个系共7个本科专业,新设立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将在明年开始本科招生,而新的两个专业:安全工程、食品工程正计划申报。展望学院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拥有丰富海外教学、科研经验的院长周树锋,重点对教师、学生接轨国际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国际化教育,语言就是最重要的媒介。”周树锋介绍,目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食品、健康等专业及技术正迅猛发展,学生只有强化自己的语言能力,才能拓展视野,获取前沿的资料和信息。因此,除了公共英语课,化工学院还将加强对专业重点核心知识的英语教学,并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对于教师,则要求根据专业发展的情况,及时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青年教师更应向外学习新的思路,加强交流。周树锋指出,目前国内的专业教学在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和知识的传授上做得不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手段多样化,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吸收消化学科中最新、最前沿的问题和知识,才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学科,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前沿意识。
正因如此,化工学院要求学生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接触许多课外的读物和资料,包括世界最前沿、最高层次的杂志和文献,用高标准的要求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相应地,学院也正推动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就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导师指导,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提前接触科研领域。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繁琐复杂或是有难度的课程中寻求变通,注重学生的适应性,增加带有实践性的、创新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
优化课程设置 强调与时俱进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周树锋强调,“跟紧国际脚步,善于利用教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甚至新模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传授知识变得更有意思。”
网络课程是目前化工学院重点建设的方向。据副院长荆国华介绍,网络课程的便利、成本不高、互动性强、课外材料丰富等特点不仅在学生中有较好的适应性,也能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除需要面对面授课的实验室课程及实践课程外,许多专业课程或选修课可以一定程度地搬到网络上,而教师则通过即时的网络电话或是邮件为学生答疑解难。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化工学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准备。
今年,学院将针对研究生开设论坛,以系列讲座、座谈会的形式,将国际化的理念及科研的前沿意识带给学生,同时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培养自身能力,成为合格的专业研究者。这一模式将从明年开始拓展到本科生教育,从打基础的阶段就教导学生如何成才,真正接触专业研究。
国际化教学方面,学院目前设有一门全英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而外籍教师人数也将持续增加。周树锋还提出,将推动与国外一流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从派选少量的学生出国短期学习开始,逐步实现国际化的合作教育。“开展短期的国际合作学习,让青年学生能够快速密集地学习专业当前核心前沿的内容,有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好地接轨国际。”周树锋说。基于此,他也将主导在明年开设一门新的全英教学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坚持工程认证 提高整体水平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今年6月,中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在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其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
化工学院目前已有化学工程专业提请了初次认证评审,明年则计划将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申报。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未来也将加入工程认证的申报。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学院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多种方案向参与工程认证的专家、工程师征求意见,或是邀请他们举行座谈会,现场讨论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最终要求的重点是以国际标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强调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对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提出了要求。
因此,从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到实践教学,学院围绕工程认证的标准将着手一系列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举措:联系海外专家授课、加强教师国际交流、建设学生实践基地、改造提升本科生实验室、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实验保护设施的完善等。“通过工程认证的手段,我们可以改善教学、改善实验,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荆国华如是说。
“对学生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比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周树锋强调,“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持怀疑的科学态度以及考证精神不仅是实践的动力,也是创新创业的基石。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发掘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原载于2016年9月27日第850期《华侨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