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今年5月,并于9月份开始独立招生,是华侨大学最年轻的一个学院。而实际上,这个年轻的学院却是华侨大学的一个“老专业”。它的前身是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自2003年文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来,已经走过了13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3个专业,在校本科生近800人。日前,记者走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听副院长王琰介绍学院发展的新思路。

教学计划调整:紧贴行业发展需要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恰逢教学计划调整之年。学院也利用此契机,对教学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优化。

  脱胎于文学院,以往新闻传播系教学计划里的许多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似。成立新学院之后,学院学科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补充了一些必要的专业课程。而作为侨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学院也十分重视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专门开设了《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等课程。

  新闻传播行业的业态变化很快,传统媒体也正经历着困难的转型过程。王琰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新闻传媒院校的转型应该在行业转型之前完成,不然几年之后就有可能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了。”而面对近年来学生越来越多地在新媒体行业就业的现象,学院认识到必须增加新媒体传播方面的教学。因此,学院群策群力,重点增加了许多与行业发展贴近的新锐课程,如《媒介融合导论》《数字营销》等,并将《新媒体导论》等课程从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以增进学生的行业素养。

  此外,学院还提倡学生以提交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拍摄作品等多种方式进行毕业答辩,以此引导学生注重专业实践和技能的磨练。

提高教学质量:走精品专业之路

    新闻与传播学院认为,未来高等学校的竞争不会再以学生数量多少为标准,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质量和优秀人才数量为标准。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在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就是由所培养的行业精英体现的,因此,学院决定走精品专业之路。

  目前,新闻与传播学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单个班级人数较多的问题,这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学院一直在推行导师制,但是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往往只能挑选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难以实现全面覆盖的初衷。

  王琰介绍,学院未来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减少招生人数和班级数量,争取将目前每个班近60人的规模控制到40人以内。同时,学院将大力引援,想方设法吸引学科带头人、行业高级人才以及优秀年轻博士来校任教。

  王琰认为,走精品教学的道路会为学院带来几个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导师制、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收获更好的成效,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培养,让不同特点、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其次是有利于提高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让学院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未来发展设想:文理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闻传播学讲究文理交融,技术与人文之间的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王琰认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应致力于培养文理交融、人文底蕴深厚、技术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学院成立后位于理工院系较多的厦门校区,这为学院提供了学科交融的新机会。因此,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一些理工类院系的合作就有可能探索出新的培养方式,甚至新的专业。以新媒体教学为例,王琰认为,理工科学生熟悉新媒体的运行机理和软件设计,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则擅长新媒体表达的艺术。如果两个专业互相补充,甚至以“2+2”的方式开展联合培养,就有可能培养出既有技术功底,又有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恰恰是当前传媒行业所急需的。

  王琰坦承,目前学院刚刚成立,人力资源与治理结构需要重新调整配置、过渡期内两校区办学的困难较多等矛盾突出,诸多想法和规划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凝练。同时,他也对学院发展充满乐观,“虽然困难重重,但全体教职员工都对于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定能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不负使命。”

 (原载于2016年10月11日第851期《华侨大学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