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华侨大学在1960年建校之初便成立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文学院一直保持着一个理念,即“文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具备学术、文化的根基。”
今年,文学院的专业设置调整,原属文学院的新闻系已于日前独立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时一个新的专业——应用语言学,将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构成新的文学院。正值新一轮的教学方案修订以及华侨大学“教学质量年”,文学院新修订的教学方案体现出一丝变化,也体现出一份坚持。
理念先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期伊始,文学院便将新一轮教学方案的修订作为重点工作认真对待,专门组织专业教师以及院、系、教研室负责人进行多轮论证,还邀请校外专家对学院课程设计进行把脉,并在参考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之后,总结出6个方面的经验:一是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其中;二是本校和本专业的优势特色明显;三是课程体系及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清晰;四是选修课的课程群特征明显;五是选修方式灵活,注重因材施教;六是课程教学方式不拘一格。
经过讨论,文学院提出了“学则能思,行则善成”的培养目标。学则能思,指的是培养独立思想、科学方法和自主再学习能力;行则善成,是指培养会说、擅写的实践能力。依此目标,新方案重点增加了原典精读、名家导读类课程以及对学生说、写能力训练和方法引导类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文学院本次修订教学方案还突出了侨校特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海外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域外汉学”等专业课程,在应用语言学专业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材研究”“汉语方言学”等特色课程。
经典浸润,积淀人文底蕴
在2012版的教学计划中,文学院开设有一些以经典研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如“《四书》精读”“《史记》精读”等。在新的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文学院决定继续秉持“经典浸润”的教学理念,开设“《诗》《骚》精读”“《周易》精读”“《左传》精读”“《老》《庄》精读”“《文选》《文心雕龙》精读”“西方文论原典”“莎士比亚导读”“当代名家名作选讲”等课程。
所谓“浸润”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西方大学教学中并不鲜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靠近经典、认识经典,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文学院副院长徐华表示,“大学学习时间很短,一定要让学生学到精华的东西。这类课程有助于让学生沉浸到专业的语境中,随着个体的阅读而产生兴趣,并随之扩展为广泛的自主学习。”
参考校内外的先进经验,文学院本次的教学方案修订引入了模块化课程群的概念,着力打造“经典阅读课程群”便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学生必须在儒家经典、道家经典、文论经典、外国文学经典等课程模块中各选一门课程。“我们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兴趣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探索。”徐华解释道。
“模块化”也让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以往开设一门选修课,往往会出现学院根据老师的工作量而设课的问题。而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下,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因人设课”的问题。
学而时习,增强实践能力培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其中的“习”,并非指复习,而是说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的理论,从而把知识最终变成自己的能力。文学院在培养方案的调整中,便贯彻了“学而时习”的思想。
该院认为,培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第二课堂和参加竞赛等活动,更要在整个大学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经受长期的训练。为此,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训练课程的比例有了很大提升。
例如,新方案将原来的“写作理论课”调整为了“写作训练课”,课程名称的变换就已经显示出学生将要“写”得更多。不仅如此,学院还新增了一门“应用文体写作”课程,以加强写作训练力度。徐华介绍,“类似写和说的能力,光靠老师讲理论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写去说。”
站着能说,坐着能写,这是文学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为此,学院在新方案中还增加了例如“口语表达艺术”“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语言调查”等课程。徐华表示,“新教学方案在总学分减少的前提下保障了实训课程的学分,这是学院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的结果。”
相比2012版的教学方案,文学院新修订的方案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但归根到底,教学方案的修订只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徐华透露,接下来,文学院将在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更加科学全面地了解、评价老师们的教学效果;组织开展教学方法专业研讨会;延伸课外学习,激发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原载于2016年5月31日第838期《华侨大学报》)